文/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提供
陳爸爸來信:
我是一名菜市場的菜販,今年已經六十一歲了,太太約在三年前出現疑似失智的狀況。家裡有一個三十歲的女兒,患有腦性麻痺,因長期情緒躁動,所以無法上學,得在家自學。我跟太太兩個人年紀都很大了,我因長期久站,雙腿漸漸無力,很擔心往後我不能賺錢,女兒該怎麼辦?雖然領有低收入戶補助,女兒也有身障生活補助,但對家裡經濟狀況來說根本是杯水車薪。
以前都很期待年老時能高枕無憂,但現在看來,往後的生活似乎得要不斷地求助他人,真的該繼續這樣生活下去嗎?……
葉冠志社工員(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社工)回覆:
陳爸爸好,從您的來信當中可以深深感受到,身為一名腦麻症患者的家長,在經濟方面有多麼無助。加上您的太太也無法幫忙賺錢,且是一名疑似失智症患者,兩人都年過半百,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在您的信件尾端提到「期待年老時能高枕無憂」,但誰知道,到頭來自己不但無法舒適度過後半人生,還得要不斷求助於他人……其實,我們都會因為對未來有所期望而努力經營著自己的人生,且會對未來產生許多美好的憧憬;只是,當這個期待隨著時間過去逐漸落空,自己要學習的,反而是接受那個以前從沒想像過的現實。這個人生下半場,究竟要如何打得漂亮,變得是難上加難。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一個人要生活得健全、滿足,須從最底層的「生理需求」開始,生理方面獲得滿足了,才可能進一步想到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等等需求。由此看來,您在最基本的生理與安全方面,就已面臨極度缺乏的狀況。
吃得飽、穿得暖是活下去的基本條件,等到衣食無缺後,人才會產生對生活的渴望。
當然,我們必須非常佩服陳爸爸,獨自肩負起家庭的經濟重任,想必非常辛苦;同時,我也不認為一名男性主動求助的舉動很丟臉,因為人總是會有面臨困境的時候,適時求助也是在為自己及家人找出路,不是嗎?事實上,除了低收、身障補助外,民間尚有許多單位能提供經濟資源協助。
此外,女兒的狀況若確實無法投入職場,建議先讓她進入社區照護體系中,例如,試著讓女兒參加身障的日照中心,若她能穩定地在日照中心上課,陳爸爸與太太也才能獲得喘息的時間,往後也可以考慮是否讓女兒進入全日型的身障安養機構。
至於太太的部分,若她願意就醫取得身障資格,也會有相關的生活補助,建議可以說服太太至醫院做鑑定,取得身心障礙證明。
其實,只要多加留心便會發現,遇到困難時,我們常常自己埋頭苦幹,汲汲營營於如何突破困境,失敗後難免感覺失落;但試想一下,當我們只顧著追求目標的同時,是否忘記停下來留意一下周遭呢?
事實上,若能發掘身邊許許多多的社會資源,會發現其實還有很多路可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