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龍山寺山門。圖/鄧榮坤
文/鄧榮坤
台灣地區以龍山寺為名的廟宇不少,較為知名的除了台北萬華龍山寺,坐落於彰化鹿港金門街,有「台灣紫禁城」美譽的龍山寺,見證了中部地區先民拓荒的歷史。
鹿港龍山寺相傳是明末永曆七年,由肇善禪師創建。肇善禪師是福建泉州的苦行僧,他雕刻了一尊觀音像想獻往普陀山,卻在海上遇到狂風暴雨,因緣巧合下來到鹿港,於是在鹿港結廬清修,並在今日的大有街一帶建廟。清朝乾隆中葉以後,鹿港已成商業繁盛、千帆雲集的大城鎮,過往的商賈眾多,廟宇狹隘空間也逐漸不敷使用,而於現址重建。
文史工作者沈筠說,光緒二十一年,台灣割讓給日本,龍山寺成為當時鹿港抗日志士的重要根據地。日本政府為了消除台灣人民的抗日意識,一度下令把龍山寺改為日本本願寺的分寺,同時將正殿主祀的觀世音菩薩換成阿彌陀佛。
民國十年,一把火猛烈竄起,使得後殿幾乎全毀,直到民國二十七年重建。龍山寺遷建時,為了選擇佛寺清修之地,遠離碼頭區及商業街區,由鹿港河港碼頭區,遷建至鹿港街鎮的南方「港底」附近。此時,龍山寺的寺前、寺後各有一座水池,正是〈重修龍山寺記〉碑文所提「前後空潭映月」的清幽環境。
台灣光復初期,龍山寺一度成為地方上失學民眾的臨時教育場所,有機會讀書,的確是令人喜悅的事。龍山寺建築宏偉,有九十九個門,有戲台、拜亭、正殿及後殿,配有左右廳房,格式是模仿泉州古剎開元寺。鹿港龍山寺有兩塊寺名匾,一塊懸於山門之上,另一塊懸於五門殿之正門內。現存懸於山門之寺名匾,底色藏青,浮雕直書之「龍山寺」金字,書法優美,匾之四周飾有鏤空鎏金龍紋屏框,雕工精美。
佇立於殿前的寬敞廟埕,是用泉州的花崗石鋪成,由於朝拜的信徒眾多,粗糙的岩石路已被過往的信徒或遊客的腳步走出了光澤,也走出了鹿港的古樸。
拜現代科技之賜,去年Google藝術與文化計畫「It's a Wonderful World」旅遊專頁,利用擴增實境技術(AR)將鹿港龍山寺帶到網路,世界各國人士只要使用支援AR技術的行動裝置,於Google搜尋欄輸入鹿港龍山寺並點選「透過3D模式檢視」,就能就近欣賞龍山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