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陽
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國歷代封建帝王中,算得是英明偉大,但是他在李承乾、李泰、李治三個兒子中,到底該由誰來繼承事業的問題上,卻曾經犯過糊塗,甚至因為太過傷心而試圖自殺。
唐人吳兢的《貞觀政要‧卷六‧論悔過》一章中,有這樣一段文字:貞觀中,太子承乾多不修法度,魏王泰尤以才能為太宗所重,特詔泰移居武德殿。魏徵上疏諫曰:「魏王既是陛下愛子,須使知定分,常保安全,每事抑其驕奢,不處嫌疑之地也。今移居此殿,使在東宮之西,海陵昔居,時人以為不可。雖時移事異,猶恐人之多言。又王之本心,亦不寧息。既能以寵為懼,伏願成人之美。」太宗曰:「我幾不思量,甚大錯誤。」遂遣泰歸於本第。
太子李承乾是唐太宗與文德皇后所生的嫡長子,從小聰明伶俐,仁孝純深,但因為他的腿有殘疾,加之魏王李泰才華出眾,一度讓唐太宗偏向了李泰,甚至讓李泰移居武德殿,讓李承乾對自己的太子地位深感憂慮,並因此表現出情緒上的嚴重失控——狂悖驕躁,不敬師長等。
在這樣的背景下,魏徵上書給唐太宗,並在奏摺中對他的做法做出了批判:你讓魏王李泰住在東宮之西,昔日海陵王李元吉所居的地方,即便是當年,都有人認為不合適,議論多多,何況是今天呢?既然魏王李泰因為受到寵愛而感到害怕,你何不讓他退居原處,成全他的想法呢?
在帝位傳承的問題上,中國人向來強調「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如果嫡子有好幾個,那麼,誰最大誰就有權利繼承家族的財產和爵位;如果妻妾成群,兒子有好些個,只有嫡子才有資格繼承財產和世襲爵位。基於這樣的思惟,儘管李承乾才華不比李泰,但魏徵認為其太子的地位不可動搖。
此後,圍繞繼承人的問題有了一系列的變故:太子李承乾在試圖暗殺李泰失敗之後,又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結,打算起兵逼宮,最後事跡敗露而被唐太宗所廢。魏王李泰在李承乾謀反一事失敗後,涉嫌謀嫡之事也被曝光,最終被降封。
為了讓三個嫡子往後的日子能夠共存,太宗選擇了性格相對柔弱的李治繼位。李治性格的弱點,為他執政後期帶來了動盪——強勢的武則天與他分享權力,一度改國號為「周」,做了皇帝,褫奪了他的權力。
如果從一開始,唐太宗在繼承人的問題上便能夠開明一些,掙脫「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束縛,讓他的嫡子乃至所有的庶子展開公平競爭,願意如堯舜等古代帝王那樣,著眼於大眾的利益與社會的持續進步,把帝位交給能者與賢者,那麼,發生在李氏家族的這場慘烈的爭鬥,是否能得到避免?
這樣的問題,在唐太宗的時代是無解的。因為一個帝王再怎麼英明偉大,只是與他同時代的那些帝王進行比較的結果,我們只能用「太陽上也有黑點」去解釋,世間事不可能沒有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