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人力荒? 煞不住的大辭職潮

文/轉角說 |2021.08.07
47181觀看次
字級

文/轉角說

「大辭職潮即將到來!」今年5月,美國德州農工大學管理學副教授安東尼‧克洛茨 (Anthony Klotz)在彭博提出的「大辭職潮」一詞,瞬時登上熱門話題。

美國共有400萬人辭職

今年4月,BBC根據美國勞工部一份摘要顯示,美國有900多萬筆徵才機會,同期卻有超過400萬人辭職,是有紀錄以來的最高峰;微軟公司也統計,該公司有超過41%的員工,正準備提出人事異動的申請;英國人力資源公司Personio的數據,也有4成的就業者,期望在未來6到12個月間轉換工作角色,特別是18至34歲的年輕世代,就占了55%。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人們並沒有在逐漸復甦的經濟環境下擁抱工作,反而選擇在高失業率的狀態下,離開現有的工作型態?

歐美職場專家分析指出,過去一年多,各國因疫情嚴峻而採居家上班或分流工作,此種工作模式,讓員工認知到:即便工時較疫情前增長,但因減少通勤時間、非典型的辦公室作業模式,長時間的家庭的互動,都給了人們更多不同的體驗和想法。

重新拿回生活掌控權

人們不再對擁有工作心懷感激而準備犧牲生活品質,取而代之的,是重新想像如何在有限的生命裡,發揮自我的最大價值。所以有不少人,已經難以再回到過往制式的工作生活,而是希望有更彈性的工作時間和選擇。

尤其被認為是職場主力、年齡落在25至40歲的Y世代就業者,有些是剛從校園畢業的新鮮人,有些則已為人父母,不約而同開始思考轉換工作跑道,或離開現有的工作環境,希望重新拿回生活掌控權。

這些又被稱為「YOLO」的世代——意指「你只會活一次」(you only live once),在疫情後,反而開始思考人生的「優先順序」是什麼?開始去反思自己要的生活和工作是什麼?進而發現: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

疫情更加重職業倦怠

事實上,這些千禧世代在疫情前,歷經職場長期消耗,早已出現明顯的職業倦怠。工作超過負荷、掌控力低、沒有成就感、不公平、有違價值觀,以及在工作中缺乏歸屬感……種種職場現象,直接影響千禧世代的工作意願和態度。

特別在社交媒體盛行的年代,上下班時間已難以從打卡機上一刀兩斷,時時回應上級與客戶的需求,已經成了這一代備感折磨的痛苦來源。

諸多職場痛苦因子,在疫情爆發期間更顯嚴重。虛擬網路服務供應商NordVPN Teams研究發現,跟疫情前相比,英國員工每天居家上班工時較之前多2小時。除了居家環境不適合工作外,公事上溝通成本上升,email、會議變多等各種因素,在家工作也難以即時得到主管或老闆的支持反饋。

在家上班好處勝壞處

英國人力資源公司Beamery的另一項研究發現,去年有63%的上班族,因得不到或很少得到主管的支持而感到沮喪。同一項研究發現,48%的18至34歲的人,感到孤立或覺得在家工作缺乏價值感。

然而,這個現象並沒有隨著疫苗覆蓋率上升、各國在逐漸解封,人們嚮往儘速回到原有的工作環境而趨緩,反而是在疫情過後,居家上班的優點被更多人看見。

有些人發現更喜歡在家工作,也有了更好的生活品質:工作性質符合、省下更多的通勤時間、在工作和生活上,可以達到更好的平衡、吃得更健康、不會被其他同事打擾等。

《每日電訊報》報導提到,根據調查,約有40%的英國人不想回到全勤工作,因為這「不利於他們的心理健康」——這個數字在35歲以下的族群,更上升到50%。

回歸職場視雇主態度

面對「大辭職潮」,雇主的態度將決定這群人回歸職場的信心。有些人在疫情期間,見識到了雇主如何在蕭條時期「無情對待」而感到心寒,具體體現在福利減少、減薪或是失去過往的勞動平衡等,在在牽動著千禧世代的轉職神經。

BBC報導,大辭職潮其實不只發生在白領工作族群身上,而是發生在各個不同的工作行業當中,包括服務和零售業。以美國為例,目前美國主要零售商,都在爭先恐後地填補空缺職位,並發現很難招到足夠多的新員工。

首重福利和人性尊重

儘管包括大型連鎖商店如Target和Best Buy在內的公司,已經提高了工資,麥當勞和亞馬遜則提供招聘獎金,但獵人頭公司Korn Ferry調查發現,94%的零售商還是難以填補職缺。

許多論述認為,公司沒有採取任何安全機制保護基層員工,是招募不利的主要原因。例如在美國,沒有帶薪病假和相應的福利機制,都將使對「同理心」有更高期待的勞工們,寧可選擇薪水較少的工作,也希望得到基本的保護與尊重。

(文章節錄自udn轉角國際)



在家上班萬歲? 企業因應大不同

在Google或Apple這樣的大企業,或許能帶給員工更多的人性光輝,但實際上,並非外界想像得如此。相對其他大企業,Apple並不支持居家辦公政策。

Apple執行長庫克,最近告訴13萬7000名員工,從今年9月開始,每周至少得回到辦公室3天,導致一些員工發表公開信表示抗議。信件內容指出:「自己必須在家庭團聚、福祉、有能力做好我們的工作,或是成為Apple一分子之間,二擇一做出選擇。」

Google同樣宣布員工要在9月重回辦公室,結果面臨類似的反對,隨後公司馬上宣布:將允許多達20%的員工永久在家工作。

然而Twitter卻開了全球首例,於去年5月宣布讓員工可以永久在家工作。當時Twitter表示:過去數月的疫情中,Twitter已經證明了分散、去中心化的工作模式於他們而言可行,因此如果員工想在往後繼續同樣的工作模式,高層願意配合,且附上標籤 #lovewhereyouwork。

Twitter不僅讓員工選擇是否永久在家上班,甚至還貼心地因應居家辦公,給予相關補助津貼,例如提供員工1000美元的居家辦公津貼,讓員工們購買在家的工作用品。

臉書在去年5月,跟進與Twitter相似的政策,預計未來5至10年間,將有半數員工進行「永久性」遠端模式工作。根據臉書企業內部當時的調查,多達50%員工認為,在家工作與到公司上班的效率相同;40%的臉書員工有興趣全職遠端工作,且若可以全職遠端,75%的人確定或打算搬到不同城市生活。

這份內部調查,也和《Business Insider》的民調有所呼應:對於舊金山科技員工而言,如果可以在家工作,其中約有2/3的人將會搬離物價、房價極高,且交通又擁擠的舊金山灣區。

對千禧世代而言,他們希望「工作」是能滿足、實現生活的一部分。即便他們不會在當下離職,但若公司沒有辦法在未來,做出相應的調整和規畫,或釋出願意解決問題的意願,那麼離職或許會是遲早的事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