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教育部正在修訂國家講座設置辦法,為了讓這些「大師級」教授,能為更多學生上課,教育部將要求國家講座教授,開設跨校性選修課,並提供遠距教學、舉辦全國巡迴通識講座,最快九十七學年度開始實施。
教育部設置的國家講座,分成人文及社會科學、數學及自然科學、生物及醫農科學、工程及應用科學等四大領域,開辦至今共舉辦過十一屆,總計選出八十名國家講座主持人。每名國家講座得主除既有薪水外,每年有一百萬元獎助金,期限三年,可重複被推薦。
歷屆國家講座得主,幾乎都是各領域佼佼者,例如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有中研院院士勞思光、麥朝成、黃一農,前台大教授胡佛、楊國樞、黃光國;生物醫學領域有前後任的台大醫學院長陳定信、楊泮池、前台大台公衛學院院長王榮德等。
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表示,修正草案中增訂國家講座應開放跨校性選修課,並提供選距教學,主要是希望讓更多大學生,尤其是師資資源比較不足的大學,都有機會上這些大師級教授開設的課程。
他強調,只要大學雙方談定,這些跨校選修課學分皆被承認、採計,最快從明年九月開學新學期開始實施。
交大教務長林進燈表示,遠距教學效果要看課程內容,中央大學曾開設天文方面遠距教學課程,結果非常叫座;中興大學教務長鄭政峰認為,若要全面推廣,須做好配套,例如是否有選距考試等,才能達到效果。
他說,由中央、交大、清大、陽明四所國立大學成立的「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四校間已開設多門遠距教學課程。這些課程有同步、也有非同步教學,主要都是較軟性的通識課程。
除了台灣聯大系統的跨校選修課,交大正在推廣「開放式課程」,把一些專業課程上網,讓全國、甚至全球華人,可以隨時隨地上網聽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