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視為航海守護神的天上聖母,是民間常見的普遍信仰,信眾遍及世界各地。圖╱謝奇峰提供
抱持「當地人應知當地事」的使命感,謝奇峰積極扮演發揚宗教內涵的推手。圖╱謝奇峰提供
【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自小在眾神之都府城長大的謝奇峰,從孩提時代就喜歡廟會鑼鼓喧天的熱鬧氛圍,耳濡目染下養成對參與民俗活動的興趣,更成為鑽研宗教內涵的文史研究者,撰寫《圖解台灣神明圖鑑》,詳細記錄百尊神像的莊嚴姿態,是國內第一本以台灣神佛造像為主軸、三百六十度視角介紹神像傳統工藝的著作。
文化說書人
解析神佛歷史
「廟宇就像是一座宗教博物館,引領我們去感受信仰文化的淵遠流長。」謝奇峰談到,從小生長於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的五條港區,映入眼簾的盡是一座比一座古老的寺廟,無形中也開啟他的文化探索之旅。
謝奇峰曾參與文化導覽解說員培訓,拜訪與記錄各地宮廟典故由來,之後攻讀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累積更深一層的學術涵養。
在他看來,廟宇如同博物館,集多樣化傳統工藝於一身的展示空間,從門神彩繪、壁畫到屋簷上的交趾陶、剪黏等藝術品,無一不美。
謝奇峰表示,文化底蘊是仰賴時間日積月累而來,信仰亦是。他以觀音信仰為例,在唐朝前,觀音造像都以男性樣貌展現,從唐代開始至近代,多以女子相形態廣為流傳,民間廟宇常見有紫竹觀音、水月觀音、淨瓶觀音、白衣觀音等,不只面容慈藹莊嚴,每逢觀世音菩薩誕辰、得道日、成道日等紀念日,各地寺院會啟建殊勝法會;也因為信仰普及化,造就了「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的宗教盛景。
被視為航海守護神的天上聖母,亦是民間常見的普遍信仰,信眾遍及世界各地,開基天后宮就是府城在地最早興建的媽祖廟,香火十分鼎盛。
宗教資料庫
保存民俗內涵
謝奇峰抱持「當地人應知當地事」的歷史傳承使命感,積極扮演保存與發揚宗教內涵的推手,立志成為「府城寺廟文化的資料庫」,著有《台南府城聯境組織研究》、《七娘媽生.做十六歲》、《西佛國──府城傳承百年粧佛工藝》等書,自二○○七年起在網路寫部落格,藉由圖文並茂的內容,分享長年投入田野調查宗教民俗的史料,以及心路歷程,共發表逾一千兩百篇文章、三萬三千多張照片,累計瀏覽人數多達四百五十萬人。
不只為信仰做記錄、替神明寫歷史,從小喜歡在廟宇聽耆老說故事的謝奇峰,為重現當年廟口說書的文化場景,更以西羅殿為中心成立「廟口學堂」,發起府城走讀小旅行,更邀請專家學者以「府城媽祖信仰」、「船舶與海神信仰」為主題,介紹宗教信仰的歷史淵源,期盼大眾更重視、了解這塊土地千百年積累下來的宗教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