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除國家大典朝會,皇帝接見大臣有兩種方式:召見(俗稱「叫起」)和引見(俗稱「遞牌子」)。清代大臣奏事,分析奏與面奏。皇帝需商議軍國大事,就召見御前大臣、軍機大臣、六部九卿等。另外,被任命的夠一定品級的文武官員,也必須在出任前面,見皇帝,被稱為「引見」。
清代除登基等重大慶典在太和殿、接見外國使臣在保和殿舉行外,皇帝臨朝議政在乾清門,臨時設寶座、御案等。
但召見和引見官員卻不在此,召見多於養心殿東暖閣,引見多於養心殿明殿。其他如承德避暑山莊、圓明園仁壽殿、西苑勤政殿等,隨皇帝獵狩、避暑而定。影視劇中地點多模擬太和殿場景召見大臣,則是不符當時定制的。
召見須由親王、御前大臣、領銜軍機、大臣輪流帶領大臣們去面見皇帝。引見須先進名單、履歷折、綠頭簽,召見或引見官員,先由奏事處太監傳旨,直呼被召見人姓名並領進屋內,大臣進去必須跪安,口稱「臣╳╳╳恭請皇上聖安」,滿人則稱「奴才」,起立後趨走到皇帝所坐木炕前,在預設白毯墊上下跪。皇帝問即答,多人參加召見,只能由領銜者回答,別人不能插話;被召見人也不能相互說話,只有皇帝問到方可回答。
召見、引見無論時間多長,官員自始至終必須跪奏,直到皇帝允許「跪安」表示談話結束,才可起立後退至門口轉身退出。
跪奏時大臣們與皇帝的對話極其簡明扼要,不像現在影視劇中長篇大論,喋喋不休;因為說話越囉嗦,跪的時間就越長。所以清代大臣都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無論奏對何事,必以三語為率,必須簡淺明白,不須上(皇帝)再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