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使用海堤減緩沙灘被侵蝕的速度。圖/法新社
印度多數海岸容易受到侵蝕,主因沿海基礎設施妨礙沙子移動。圖/法新社
編譯/韋士塔
印度南部許多海灘,原本風景如畫、平靜祥和,也是觀光產業和漁民維持生計的重要地點;然而,過去二十多年來,印度許多濱海城市面臨大規模侵蝕,甚至已開始改變印度半島的形狀。為了保護生態和民眾安全,當局著手研究海岸線遭侵蝕的原因,並設置人工礁石,試圖保衛沿海的家園。
位於印度南部城市邦狄哲利(Puducherry)附近的曙光村(Auroville),是在英國殖民時期建立,建村理念是不分信仰、種族、政治立場、國籍,任何人都能加入這個社區。曙光村是實驗性的區域,目標是讓不同族群建立共同理念;這裡的學童可接受免費教育,也有許多藝文活動,包括科學、文學、哲學、藝術、詩詞創作、影像拍攝等。此外,當地也設置許多先進設備,例如太陽能鍋爐、循環廢水系統、水資源管理系統等,有如烏托邦。
然而,2010年的一場風暴,讓當地被巨大海浪席捲,至少200英畝土地被侵蝕,約7000戶家庭流離失所。當地民眾表示,過去出現水患後,他們仍可重建生活,但土地流失後,這個城鎮的活力就難以恢復。
環境保育組織「邦狄哲利公民行動網」(PondyCAN)的報告指出,曙光村並非特例,印度其他濱海城市也面臨同樣的威脅。印度國家海岸研究中心(NCCR)主任莫西(MV Ramana Murthy)指出,印度海岸遭嚴重侵蝕有許多原因,包括氣候變遷導致海平面上升、河流上游修築過多水壩,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沙子的移動受阻。
NCCR以衛星圖像追蹤印度半島約6000公里的海岸線後發現,1990年至2016年間,近4成海岸線受到嚴重侵蝕,只有3成海岸線的狀況暫時穩定,因為這些地區已透過人工結構加固。
莫西指出,安裝防波堤和海堤能快速阻止侵蝕,但這些臨時措施無法提供長期的保護。印度半島許多海灘都是由河流運入大海的沙子構成,每年有超過10億噸的沉積物沿著印度海岸線排入大海;這種沉積物遷移活動,被稱為沿海或沿岸漂移,是大自然維持平衡和確保海岸穩定的方式。
然而,近年來印度沙灘卻逐漸流失,除了風暴沖刷之外,也受計畫不周的人為結構影響,導致人們失去家園,植被被破壞,淡水含水層變成鹹水。
為了扭轉這個趨勢,當局決定設置可以作為海岸緩衝的結構,吸收海浪的能量,同時仍然允許沙子移動。海洋學家布萊克(Kerry Black)與環保人士、政府機構的專家討論後,選擇已在包括美國佛羅里達州、泰國和加勒比海等地被證實有效的方案:人工礁石。
布萊克表示:「人工礁石由鋼鐵製成,拆除和翻新都相對容易,具有成本效益,也能為海洋生物提供棲息地;最重要的是,人工礁石能適應極端氣候,保護海岸線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