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雜論】無為後所嗤

文/嚴陽 |2021.07.22
700觀看次
字級

文/嚴陽

貞觀三年(六二九),唐太宗李世民對臣下說:「君臣本同治亂,共安危,若主納忠諫,臣進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來所重。若君自賢,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唐吳兢《貞觀政要‧卷三‧君臣鑒戒》)

唐太宗為什麼要說這番話?無疑問是希望他的臣子能夠與他同舟共濟,幫助他實現他的政治理想。而積極向他進諫,匡正其言行,是他最希望看到的政治局面,也是他這番話的核心。從既往的歷史中接受經驗與教訓,努力避免前車之覆,是唐太宗一貫的思惟——他「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的名言中,「史」是其中三鏡之一。他甚至與文德皇后時常一起讀書、讀史,並多次在不同時間和場合,提醒他身邊的人「以史為鑑」,從中可知他是一個十分在乎歷史評價的皇帝。

當一個皇帝十分在乎後世人對他的歷史評價時,這對國家和百姓絕對是一件好事。因為這必然會讓他在處理各種人和事的過程中,以「賢君」的標準要求自己,少一些肆意妄為與蠻橫暴虐,從而在客觀上緩和各種矛盾,減輕人民的疾苦,也有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

讓我們十分遺憾的是,中國歷代封建帝王中,類似像唐太宗這樣思惟的皇帝有,但更多的恐怕卻是「朕即國家」,即為了滿足個人的權力欲望,而無視於對自己身分的基本道德要求者。也因此,老百姓的苦難總是望不到盡頭,而治與亂的相互交替,則是中國歷史的主旋律。

「隋煬帝暴虐,臣下鉗口(不敢進言),卒(最終)令不聞其過,遂至滅亡……前事不遠,朕與卿等可得不慎,無為後所嗤(嘲笑)!」唐太宗的叮囑言猶在耳,應該為世人所謹記。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