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陽
貞觀三年(六二九),唐太宗李世民對臣下說:「君臣本同治亂,共安危,若主納忠諫,臣進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來所重。若君自賢,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唐吳兢《貞觀政要‧卷三‧君臣鑒戒》)
唐太宗為什麼要說這番話?無疑問是希望他的臣子能夠與他同舟共濟,幫助他實現他的政治理想。而積極向他進諫,匡正其言行,是他最希望看到的政治局面,也是他這番話的核心。從既往的歷史中接受經驗與教訓,努力避免前車之覆,是唐太宗一貫的思惟——他「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的名言中,「史」是其中三鏡之一。他甚至與文德皇后時常一起讀書、讀史,並多次在不同時間和場合,提醒他身邊的人「以史為鑑」,從中可知他是一個十分在乎歷史評價的皇帝。
當一個皇帝十分在乎後世人對他的歷史評價時,這對國家和百姓絕對是一件好事。因為這必然會讓他在處理各種人和事的過程中,以「賢君」的標準要求自己,少一些肆意妄為與蠻橫暴虐,從而在客觀上緩和各種矛盾,減輕人民的疾苦,也有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
讓我們十分遺憾的是,中國歷代封建帝王中,類似像唐太宗這樣思惟的皇帝有,但更多的恐怕卻是「朕即國家」,即為了滿足個人的權力欲望,而無視於對自己身分的基本道德要求者。也因此,老百姓的苦難總是望不到盡頭,而治與亂的相互交替,則是中國歷史的主旋律。
「隋煬帝暴虐,臣下鉗口(不敢進言),卒(最終)令不聞其過,遂至滅亡……前事不遠,朕與卿等可得不慎,無為後所嗤(嘲笑)!」唐太宗的叮囑言猶在耳,應該為世人所謹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