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是心肌梗塞好發季節 別誤為中暑感冒 |2021.07.20 語音朗讀 102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心肌梗塞也會在夏季發作,初期症狀與中暑、感冒類似,民眾易因此輕忽,如果出現胸悶、胸痛、心跳急促,應儘速就醫。圖/Pexels 【本報桃園訊】7月22日是24節氣的大暑,桃園市聯新國際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廖國宏提醒,最近炎熱高溫,除了要預防熱傷害(中暑),夏天也是心肌梗塞的好發季節,初期症狀與中暑、感冒類似,民眾容易因此輕忽,如果出現胸悶、胸痛、心跳急促、呼吸喘、身體虛弱無力等情況,應儘速就醫。廖國宏指出,最近收治幾位心肌梗塞的急診患者,病人其實在數天前就已經發作,可是卻都以為是高溫中暑或感冒,且疫情期間不想進醫院檢查而強忍不舒服,反而延誤治療時機。廖國宏說,心臟病發作不一定有明顯徵兆,有的症狀輕微或非典型而不易察覺,可能的症狀包括胸口疼痛、胸悶、呼吸急喘、呼吸困難、疲倦、全身虛弱無力等,雖然有些人當下可以忍受撐過不舒服症狀,卻可能已經對身體留下傷害,日積月累恐造成心臟衰竭,甚至引發猝死,不可不慎。圖/Unsplash心臟最適宜的氣溫是攝氏22至25度,因此低溫寒冷的冬季,以及酷暑炎熱的夏季,都是心血管疾病好發時期。夏季應慎防高溫與劇烈溫差對心臟造成的影響,在烈日高溫下工作、活動,或進出冷氣房的冷熱落差,不論室內與室外都應多加留意。長時間處在高溫環境,人體的血管擴張,血流量比平時增加,心臟負擔變大,再加上夏天流汗蒸發水分,如果沒有適時喝水補充,血液變得濃稠,就可能讓冠狀動脈或腦血管堵塞,嚴重恐引發心肌梗塞或腦中風。此外,身處劇烈溫差環境會讓交感神經亢奮,血管收縮壓力瞬間增大,容易造成動脈血管的粥樣硬化斑塊破裂,進而引發心肌梗塞。圖/資料照片廖國宏強調,夏天應多補充水分,避免在大太陽下做劇烈運動或工作,在室內要避免門窗緊閉悶熱不通風,進出冷氣房需留意溫差變化。此外,心臟病好發於中壯年,男性約40至50歲,女性約50至60歲,以及三高患者(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有家族病史是好發族群,應落實控制三高,飲食要節制,不要吃太鹹,並且養成運動習慣。如有疑似症狀,應該到醫院檢查治療。 前一篇文章 餐廳用餐 遠離病毒 注意對流 首選戶外 下一篇文章 人類長壽再添想像 抑制切絲蛋白-1 減緩細胞老化 熱門新聞 01【斗室有燈】老男冒險記2025.11.1402【詩】遊園地.競馬場2025.11.1703【經典新話】歸亞蕾 超越世代傳奇影后2025.11.1504渥太華佛光山 授海狸童軍領巾2025.11.1705慢性發炎易罹癌、失智 葡萄、花椰菜修復細胞2025.11.1406【營養專欄】掌握五原則 輕鬆控糖2025.11.1507【海闊天空】濟州島旅記 解鎖美景美食2025.11.1508落葉刺繡 巴西百鳥寫真集2025.11.1709法華禪寺 彩繪燈籠2025.11.1510【大師身影】 曲歌繞梁: 弘一大師李叔同(下) 2025.11.14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5天然護胃食材 緩解胃脹、胃痛壓力大蕁麻疹易上身 改善飲食作息防發作少糖多運動 穩定睪固酮改善疲態多吃蔬食少糖少油炸 營養均衡啟動代謝力守護偏鄉 台東早產兒日點燈蔬菜脆片營養已流失 吃原型食物少碰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