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花蓮間有名的蘇花公路,最近十一天坍了九次,利用這條路的觀光客、卡車司機都被阻塞在路上,等候搶修人員清路;花蓮當地主張興建高速公路的呼聲再起,他們說老天爺也在抗議了。蘇花公路是著名的景觀公路,曾獲得許多禮讚,如今竟象徵抗議,主持路政大計的政府能不慚愧。
蘇花公路濱臨太平洋,是從懸崖峭壁的群山中鑿出通路,歷經十九世紀清朝治下路政大臣、日本殖民政府,和中華民國國民黨執政時期不斷投資改造,而有今日規模。可是從民國七十九年十月雙向通車迄今,就未見重大改造計畫;新倡議的蘇花高速公路,又徘徊在環保生態與經濟發展的爭議中。
蘇花公路蜿延於群山腰部,注定落石不斷,「九二一」大地震後,雨後崩坍的情形更多,幾成危險公路的代名詞,從北迴鐵路通車至花蓮後,已無客運班車行駛,因為旅客選擇了更安全的鐵路,拋下了景觀美,卻可能被落石砸中的公路班車。
如今往來蘇花公路最頻繁的是砂石車、貨車、自用車,和喜愛冒險,環島騎機車或單車的年輕人。政府十六年不作為的結果,換來的是許多車禍意外新聞,不時就有落石再傷人了,雨後即見路基坍塌,有車輛墜崖。
公務員不知改善蘇花路況的不確定性,卻在口中化為很簡單的雨後別冒險行駛、上路前請先撥電話查詢是否暢通,這些方法都是不食人間煙火,生鮮農水產品可以等候道路暢通再運嗎?需要快遞的商品,難道只能求助於成本較高的空運和鐵路運輸嗎?
掌握預算、主導路政的公部門,面對花、東與北部、西部的交通需求,應該要有肩膀,如果不闢新路,就要改善舊路,不能擺爛。
林松青(台北市/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