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台灣夏季炎熱,室外高溫三十五度以上成日常,在家冷氣一開暑氣全消,但室內外溫差就像季節交替般忽冷忽熱,身體不一定能夠快速調節。另外,全民「防疫宅在家」,即便待在室內,仍高溫難耐,冷氣往往吹整天,除了電費吃不消,民眾也須小心「空調病」相關症狀。
「空調病」指長時間在空調環境下,因空氣不流通出現的症狀,像是呼吸道敏感,導致打噴嚏或鼻塞、血液循環差造成的疼痛,以及皮膚過敏、乾裂等等的病症。
進房前先擦汗
不時起來動一動
耳鼻喉科醫師柯仁弘說,這是一個通俗的說法,常見狀況分為兩種,敏感族群因為室內、外環境溫差大,身體無法迅速調節,容易產生呼吸道問題,發生打噴嚏、流鼻水等症狀,而老人家在氣管快速收縮下,更容易出現「痰多」等現象。
另一個則是長時間待在冷氣房族群,柯仁弘指出,像是上班族或是開刀房醫護等,需要長時間維持固定姿勢,較容易血液循環不良,這時冷氣一吹,就會導致疼痛,常見部位有肩頸、關節等。
另外,有些上班族的座位在冷氣底下直吹頭頂,中醫師施昀廷說,空調引起的風寒,以頭、頸部與呼吸道為主,若風直吹頭頂,建議戴帽子、頭巾,同時可以搭配溫熱飲品,像是熱紅茶、薑茶等去寒。
現行提倡節能減碳,冷氣溫度建議控制二十六至二十八度,不僅適合人體,也可省電、省荷包。衛福部桃園醫院耳鼻喉頭頸科主治醫師譚媛云表示,進入冷氣房前應先將汗水擦乾,切記不能一下子就將溫度調到低溫。
長時間待在冷氣房的民眾,尤其是老年人,時不時可以起來動一動,嘗試簡單有氧、居家健身,促進血液循環。
溼度不可忽視
開風扇流動空氣
針對敏感族群,譚媛云說,台灣又潮溼又熱,濾網很容易有塵蟎堆積,長期未清洗恐引發氣喘。
譚媛云提醒,夏季頻繁使用冷氣的前,就要注意清潔,除濾網要積極清理外,建議主機一年一次需大清洗,最好能在濾網上鋪一層濾棉,風扇葉片容易卡灰塵也要清理。
吹冷氣不可忽視溼度問題,譚媛云說:「溼度最好維持在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六十,過敏體質是百分之六十以下最好。」即便冷氣有除溼功能,送風的方式跟循環還是在上方,潮溼的空氣仍堆積在下方,可以搭配風扇,讓空氣流動循環平均。
施昀廷說,天氣真的很熱還是要開冷氣,如果怕不斷開關很耗電,可運用定時功能關閉,讓電風扇在入睡到一半時開啟接力。譚媛云提醒,睡覺時風扇可以朝向牆壁,對氣流循環都好,也可避免直接對著人吹而著涼。
一天之內要安排室內開窗時間,避免二十四小時氣流密閉,清晨是最好的開窗時間,可以早起的民眾在上午七、八時就可以打開通風;爬不起來的人,可選擇睡前通風,或是做到分區開窗,不要讓每個房間都是密閉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