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 生命的永續經營與世界的永續經營(五)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2021.06.27
1309觀看次
字級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生態倫理學」、「環境倫理學」的興起:關於生態與環境倫理之研究課題

自從一七六○年代工業革命興起之後,地球的生態環境就開始不斷惡化,而且愈來愈嚴重,到了二十世紀,生態環境惡化的問題就已經明顯地浮出檯面,而引起不少關心生態環境問題的有識之士大聲疾呼或著書立說,喚醒世人正視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並且要有所行動,以改善生態環境惡化的情況。

然而,在二十世紀中葉以前,大多是以公害、自然破壞、工業汙染等等的問題做討論,而且會因為各個文化的差異以及產業經濟發展的需求,而各有不同的觀點與主張。在二十世紀中葉以後,探討的「環境問題」則有比較新的概念產生,環境倫理思考與環境倫理思想家應運而生,認為即使有各種社會與文化的差異存在,不同的世界觀與文化也都需要對我們賴以為生的環境,秉持具有道德性的思考和對待。

其實,早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就已經萌生結合人類、生物圈與自然環境的倫理思考,也就是將倫理關係與倫理思考從人類自身與社群彼此,延伸至與其他生物互動,然後到達與自然世界共存共榮。簡要言之,即是有關「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之討論,乃是涉及倫理思考的課題。於是乎醞釀出「生態倫理學(Ecological ethics)」,又稱為「環境倫理學(Environmental ethics)」,亦即是「生態學」和「倫理學」相互滲透,而形成的一門交叉學科。它根據生態學所揭示的自然與人類相互作用及影響的規律性,應用實際倫理學的方法,從整體的架構上,思惟及協調人與自然(亦即生物圈)的關係。因此,「生態倫理學」或「環境倫理學」的內涵有別於一般倫理學,其特點是:倫理的思考與關懷,不只關涉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領域,更擴大到人與整個大地及自然界的關係。

後來在著名的《Scienc》(科學)雜誌上有兩篇論文,對環境倫理學有至關重要的影響:(1)Lynn Townsend White Jr.(林恩.湯森.小懷特,1907~1987)於一九六七年三月十日發表的〈The Historical Roots of our Ecologic Crisis〉(生態危機的歷史根源)與(2)Garrett James Hardin (加勒特.詹姆斯.哈丁,1915~2003)於一九六八年十二月十三日發表的〈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公地悲劇)。

同樣具有影響力的還有哈丁後來的作品〈Exploring New Ethics for Survival〉(探索新的生存倫理),以及Aldo Leopold(奧爾多.李奧波德,1887~1948)於一九四九年出版的《A Sand County Almanac》(沙鄉年鑑,又譯「沙郡年紀」)一書中的一篇名為〈The Land Ethi〉(土地倫理)的文章,其中李奧波德明確地聲稱生態危機的根源就是哲學。

第一批探討環境倫理的國際學術期刊於一九七○年代末期和一九八○年代初期在北美洲出現,即是一九七九年發行的美國期刊《Environmental Ethics》(環境倫理)以及一九八三年發行的加拿大期刊《The Trumpeter: Journal of Ecosophy》(號手:生態學雜誌),而在歐洲的第一本關於環境倫理的期刊則是一九九二年在英國推出的《Environmental Values》(環境價值)。

環境倫理學是一門環境哲學,以關心人類與環境之間的倫理關係問題為重點,將傳統僅探討人類的倫理範圍擴展到包括非人類的環境中。換言之,環境倫理學是以倫理學來探討環境問題的學問,是屬於應用倫理學的其中一種,並且也是環境哲學的其中一項探討的領域,亦即是對於環境問題從不同的立場來分析人類行為的學問,從以往單以人類為中心的倫理思考延伸到包含自然環境的倫理哲學,其中探討的領域常包含法律、社會學、經濟、生物、生態等等。以環境為中心的道德倫理探討,常見例子如下:

◎人類是否應該為滿足人類消費而砍伐林木?

◎人類是否應該繼續生產汽油動力的汽車並繼續開採石油?

◎人類需要為了將來的世代保留怎麼樣的環境,我們對環境有什麼義務?

◎人類為滿足私利而造成自然界動植物絕種是否正確?

◎人類要如何用最好的方式來利用並保護環境以保護生命的存續?

有一些學者也提出了環境倫理議題的分類方法,例如Alan Marshall(艾倫.馬歇爾,1902~1984)就整理了過去的研究,認為環境倫理有三個分類:自由主義的延伸(Libertarian extension)、生態延伸(Ecologic extension)和保育倫理(Conservation ethics)。

簡要言之,「生態倫理學」與「環境倫理學」的核心概念與精神即是「尊重自然」,肯定「人是大自然整體的一部分,而非主宰者」這樣的思惟,促使我們對「人類優越地位」的反思與重新定位,讓人類從大地群落的征服者轉變為普通的一員。生態倫理學的這種道德信念、態度和觀念的肯定,其最基本的前提及依據是,承認「環境問題深刻地反映了人與大自然之間的互動關係」,具有深刻的倫理道德思惟意涵。(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