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心正居士熱心公益,經常行善助人。圖/家屬提供
文/陳滿麗、林伯全
整 理/王柏貞、仉桂華
您生於一九四八年,美國甘迺迪大學MBA畢業,為中國砂輪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第三代經營者。從母姓,自小便被外公林長壽指定要承接林家香火與事業。一生秉持家訓,力行「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經營哲學,注重研發、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實踐「大家好」的精神,發揮經營績效。
您熱心參與推廣文化建設,致力於社會公益,認為取之社會,應當回饋社會,「知恩、感恩、報恩」,善盡企業社會責任。並以「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為座右銘,認識您的人常以見義勇為、行俠仗義來形容您。
然而人生無常,縱然是再堅強健壯的人,終究也會有離世的一天。您在鄉里親戚心目中是位殷實的企業家,也是個古道熱腸、熱心公益的人,在公司同事眼中,是推動公司長足發展的重要推手,是一個功不可沒的領導者,更是一位值得效法與懷念的前輩。
您一生行事穩健,常以農夫自許,紮實地耕耘公司經營及產業品質,而非像個獵人般,趁著景氣的勢頭,去做來得快但去得也快的生意。話雖如此,您也並非食古不化,而是認為企業經營需要隨著整體環境的變化,加上「深具遠見」的特質,經過多年的努力,藉由長時間累積的技術及培養的人才,帶領整個公司跟著台灣產業的變化,投資到半導體領域,並多角化經營,這期間當然也遇過很多財務上、技術上的困難,然而關關難過關關過,造就了今日的成就。
您一生秉承父親白永傳的家教,總是以公益為先,「不要坐著埋怨現狀的不好,而是起來讓自己能夠做些什麼」,這段話,在您身上有最真實的體現,也帶給子女深遠的影響。當時家裡的車庫總是堆滿數十包瀝青,只要在開車路上發現一些大大小小的坑洞時,您回家後就會帶著讀柑園國小、國中的兒子,搬幾包三、四十公斤重的瀝青包和兩支鏟子,往後車廂一塞,再開車回到現場,讓兒子做交通指揮,自己則用一包一包的瀝青填補坑洞。
看到交通路段阻塞,向政府單位陳情拓寬道路,若是時效太慢,您就乾脆自己買地捐路、自己修橋造綠地。而在擔任學校家長會會長時,看到學校廁所裡的馬桶出水量太大,力行節水的您立刻拿起工具前去修理,您就是這麼一位付諸行動、熱心腸的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個性表露無遺。
您生病前,成立了「林心正教育基金會」,推行許多回饋鄉里的活動。因為重視社區學童的教育環境,用自己些許力量回饋三鶯地區的國中小學,希望讓學弟妹們能有更好的學習成長環境。此外,更大力倡導反毒,認為要將吸毒者當成是病人而非犯人,這起因於您與前三峽分局長林鴻海先生聊天時發現,社會上大大小小犯罪行為的背後,竟然高達九成都與毒品有關,您不畏懼惹惱既得利益集團可能帶來的危險,而是希望能發揮一點影響力,提供一個有效且能釜底抽薪對抗毒品的想法,來療癒社會的創傷。
您一生與妻子陳滿麗相互扶持,夫婦二人多年來親近佛光山道場,常年受佛法熏陶,曾跟星雲大師見過面,認同人間佛教理念,在護持星雲大師所倡導的人間佛教上不遺餘力。也帶領兒孫們皈依三寶成為佛弟子,更是鼓勵孩子參加短期出家,培養正確的觀念、良好的生活習慣,在心田中種下善根,全家學佛行佛,也因為有共同的信仰,家人之間相處和諧。
您更將在佛法中所受用的知正見融入公司管理理念中,重視員工品德、關注員工福利,經常利用工作時間,召集全體員工聆聽佛法講座,整體工作氣氛和諧,也加深了員工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因此員工都能於此安住身心,全心全力投入工作中,勞資關係和諧,如同您所自豪的「這是一家好人聚在一起的公司。」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人生無常,天下無不散的筵席,如今您這位前任船長先下船了,您一生當中與人廣結善緣、待人處事誠心誠意,以及企業經營上面的理念,我們將會秉持您的身教與言教,繼續帶領企業乘風破浪、永續經營,繼續為社會、為地方盡一分心力。
您曾說:「我希望下輩子還能再做林心正」,而我們也希望能再成為您的家人。

林心正(左2)與妻子陳滿麗(左1)、兒子林伯全 (右1)、女兒林柏音(右2)全家合照。圖/家屬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