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的「一周一利多」,本周端出調高薪資扣除額起徵基準,受薪大眾及殘障人士的薪資特別扣除額,分別加碼為四千元、五千元;另外,每年兩萬五千元的教育學費特扣額,由每戶改為每人。
行政院發言說國庫稅收損失僅兩億元,但可嘉惠受薪階級、殘障者及中低收入族群,事實是否如此,就讓數字說話吧。
要實施這項調整,須先得修正所得稅法,最快要到後年五月申報明年度所得稅時才適用,再看民進黨執政後歷任閣揆的施政口號,從「八一○○台灣啟動」、「新十大建設」、「五年五千億公共投資」、「大投資大溫暖」,到如今的「一周一利多」,都十分動聽,卻無一認真、貫徹執行,有如掛在驢頭前面的紅蘿蔔,九十八年才「啟動」的特扣額,會不會也是根紅蘿蔔?
其次,基層受薪階級及殘障者的年收入總額,很多未達申報基線,所以政院說稅收損失僅兩億元是實話,也反證所得未達繳稅基線的國民不少,而這些才是弱勢族群,才是需要照顧的窮人,所謂的「嘉惠」令人覺得不知所云。
而且,今年起實施「稅基多元」的新稅制,適用百分之六稅率者,特扣額加碼四千元,每年僅少繳兩百四十元稅,在物價飆漲的現在,只夠買三個「普羅便當」,這就是「德政」?
此外,稅務專家分析,這次同時刪掉非現金捐贈抵稅權,國庫可增收三十五億元,所以國庫才損失兩億元,如此說來,這項「利多」其實是慷人之慨的包裝而已。
果智(台北市/退休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