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持戒法,如同擁有渡過生死大海的浮囊一般;若犯四重戒(殺、盜、淫、妄),就如同丟棄浮囊一樣。若愛心生起,隨愛染起諸摩觸,造貪愛煩惱業,如同丟棄半個浮囊一般,是名犯戒相。縱然突吉羅等生活行為的小戒,容易使人放逸,如同水滴雖小,但久了也會穿石,於生死大海中,終就會淹沒至死。
所以,愛心是破律儀戒;貪染等五欲,破定共戒;深著生死,造諸惡業,即破空戒;不懂愛護眾生、做事不懂避譏嫌,惹人厭煩,是破假觀戒。不信戒法功德,不相信受持戒法,能具足一切佛法,不相信此戒畢竟清淨,是名破中道戒。
其次,是惡見羅剎的問題。修道人在知見上,對於「已生起之惡」要一心精進,令它斷除;如同為財色而毀滅戒法。平時,也要一心精進,讓「未生起之惡」不會生起。
佛陀在世時,有一位比丘,證得四禪定,以為是證得四果羅漢。臨終時,見到中陰身,即毀謗佛陀說:羅漢不是證得無生嗎,為何還是見到中陰身的生起呢?這時阿難請問佛陀:「這個人現在生在何處?」佛陀說:「此人已墮入地獄。」雖然持戒獲得有漏的禪定,但因未斷盡煩惱,終究是生死輪迴的。佛陀在世時,尚且會有如此惡見的人,何況末法時期的眾生,罪根深重,惡見之惑,必然眾多。
什麼是惡見呢?對於空意有少許了解、發少許智慧,就自以為證得無生,這種錯誤之見,能破壞佛法知見,撥無因果、心中無佛、無眾生。破除正見的人,對於外在的行儀、修道人的生活方式等,認為是沒有分別的,沒有所謂的有罪、無罪。認為有分別的話,即是障礙,有障礙,就不是真理了。在貪欲中,不要生起恐怖、懷疑,沒有恐怖、懷疑,即是菩提。這樣的看法才是真實,其餘的都是妄語。
若再遇到惡師,為他說惡法,錯誤知見之毒,就越來越深;邪見入心,錯誤的見解,就越嚴重了,猖狂顛倒,無所不為。因此,貢高我慢,見行善的人,就認為是有所得而做,欺凌行善的人。由此錯誤知見,如同渡過生死苦海,卻完全丟棄戒行的浮囊一般。(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