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寫於一八九九年,作者列夫‧托爾斯泰當時已七十一歲,他作為貴族世家的後代,在長期精神探索的基礎上,加強了對專制制度的批判,但他又堅持「以不暴力抗惡」和「道德自我完善」的觀點。
《復活》是其人性閃光與自我懺悔情結的表現。他以最清醒的現實主義態度,對當時國家進行了激烈抨擊。
書中主人公聶赫留道夫,本是列夫‧托爾斯泰式的人物。他在法庭上認出了被判刑的妓女瑪絲洛娃,正是自己年輕時愛過的婢女卡秋莎。那個泛起紅暈的臉蛋上那對烏黑發亮的大眼睛,勾起了他對往事的美好回憶。
而瑪絲洛娃被判刑後的失聲痛哭,導致聶赫留道夫深深的懺悔。他在讀大學時遇見了卡秋莎,情欲戰勝了道德觀念,他在一個黑夜占有卡秋莎,後來又拋棄了她。使純潔的卡秋莎墮落為瑪絲洛娃。
聶赫留道夫從法庭回家後,進行了「靈魂淨化」,他發現自己和周圍的人都是「又可恥,又可憎」,他自己反對土地私有,但又繼承母親的田庄以供揮霍,還有他母親生前的行為,以及他和其他女人的曖昧關係。
於是,聶赫留道夫決定改變生活,向瑪絲洛娃贖罪,欲與她結婚,但瑪絲洛娃斷然拒絕了,並說:「你今世利用我作樂,來世還想利用我來拯救你自己。」聶赫留道夫不灰心,決定幫助她改善生活,勸她戒菸戒酒,並隨瑪絲洛娃一起去西伯利亞流放,在路途上幫助她與尊重她的西蒙結合。
聶赫留道夫的懺悔,其實正是作者晚年思想發生巨變的一種反映。這部書不僅在政治上揭示了犯罪的根源,指出人類窮困的原因,而且其文學藝術上的震撼力也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