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高和寡」,字意為曲調愈高雅,跟著唱和的人就愈少。比喻知音難得,無法引起大眾的共鳴。現在也比喻言論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常含諷刺意味。
典出《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
楚襄王問於宋玉曰︰「先生其有遺行與?何士民眾庶不譽之甚也?」
宋玉對曰:「唯,然,有之。願大王寬其罪,使得畢其辭。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夫聖人瑰意琦行,超然獨處;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為哉!」
大意是說,戰國時期楚國的宋玉文采出眾、能言善辯,卻遭到了許多人的嫉妒,人們在背後經常說他的壞話。
一次,楚王問他:「有許多人對你很有意見,附和你的人為什麼越來越少呢?」
宋玉回答說:「有一個外地的歌者來到了郢都,在市集中唱著『下里巴人』這些通俗的歌曲,一開始跟著他一起唱和的人有數千人之多;後來他改唱『陽阿薤露』等比較不俗的歌曲,跟著唱和的人就只剩下數百人;等到他唱起『陽春白雪』這種高妙、優雅,又夾雜著許多高難度技巧的歌曲,國中能夠一起唱和的人就寥寥無幾了。這不是因為歌者唱得不好聽,而是因為曲子愈高雅、流轉愈有變化,能夠跟著唱和的人也就愈少。同樣的,那些批評我的人,不過是些平庸之輩,怎麼能夠欣賞、了解我的為人呢?」
「曲高和寡」一詞即從「其曲彌高,其和彌寡」簡化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