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爆發七年來最嚴重的血腥衝突,在付出數以千計的死傷代價後,終於二十一日達成停火協議。然而停火協議才剛生效,耶路撒冷阿克薩清真寺再度爆發衝突,令外界憂心和平會不會只是曇花一現。
引爆以巴這次戰火的導火線,雖是以色列右派組織與七個巴勒斯坦家庭的土地產權糾紛,核心所在則是以巴在東耶路撒冷的爭奪戰。七個家庭搬遷一旦成為判例,類似狀況的兩百多筆土地,兩萬多人都得要搬遷,這將使東耶城人口結構改變,搬遷事件因此被解讀為以色列欲盡奪耶城的陰謀。在阿克薩清真寺警民衝突爆發後,哈瑪斯組織乘機介入對以色列開火,以軍則反過來對準加薩發動空襲,戰火於是如螺旋般升高。
以、巴衝突持續數十年,直到一九九○年代才在國際的努力下,逐漸以「兩國方案」作為和平共存的基礎。這個方案主張將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建立為兩個國家,東耶路撒冷則是巴勒斯坦建國後的首都。儘管「兩國方案」在以、巴內部都存在爭議,國際間仍多奉此為中東和平的解方。
但二○一七年十二月美國總統川普不顧國際反對,公開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並把美國駐以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到耶路撒冷,等於硬生生把巴人對未來首都的期待一刀斬斷,激起巴人的憤恨,加上以色列領土的擴張更加明目張膽,由此累積了更多仇恨。
為了消弭以巴戰火,聯合國安理會曾多次討論相關議案,都被美國行使否決權而不獲通過。美方的理由是以色列向來認為聯合國對以色列存有偏見,安理會決議只會有反效果,拜登政府的做法是走私下的外交斡旋。現在以巴終於停火,白宮隨即出面攬功,但偏袒以色列對美國道德形象的傷害卻已造成。
事實上從斡旋過程中明顯可以看出,由於美國中東政策的反覆無常,又過度偏袒以色列,已使美國愈來愈無法成為中東和平的調處者。去年九月,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巴林、蘇丹和摩洛哥等阿拉伯國家,曾在川普主持下簽署「亞伯拉罕協議」,宣布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被川普視為重大外交功績。「亞伯拉罕協議」的核心假設是「阿拉伯世界已不再關心巴勒斯坦人的苦難」,但此次以巴衝突爆發後,眼看巴勒斯坦人死亡人數激增,中東許多國家都出面強烈譴責以色列,包括簽署「亞伯拉罕協議」的四個國家在內。最後是靠與哈瑪斯有聯繫的埃及出面,才勉強達成停火協議。
不僅阿拉伯國家普遍不滿,就連以色列也不甩美國。拜登曾四度和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通電話,敦促以色列停火,納坦雅胡卻不買帳。直到最後一次拜登嚴厲警告,由於國際社會的壓力與日俱增,美國將沒辦法繼續袒護以方,更指民主黨內部的進步派對美以關係已有不同的想法,納坦雅胡這才同意接受埃及的停火協議。
以巴衝突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雙方緊張關係能否降溫,關鍵還是在美國。美國即使難以改變偏袒以色列的霸權主義,至少要留給巴勒斯坦人一條生路;事實證明,將巴勒斯坦完全邊緣化的中東政策,只會治絲益棼,完全無助於和平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