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剛出爐的「二OO八年經商環境年度報告」,台灣在接受評比的一百七十八個國家或地區中,名列第五十,比去年退步三名,甚至落後一些大家不太注意的東歐和太平洋小國;在此之前,台灣透明組織公布今年世界各國「貪腐印象指數」,台灣政府的清廉度也退步。
近年來,台灣在世界各項評比與指標都退步,民眾看到類似的報告,其實已彈性疲乏,覺得見怪不怪,可是報載,連立法院預算中心的「九十七年度預算總體評估報告」,都指出民進黨執政七年多來,政府投資對經濟成長連續「負貢獻」。
雖然僅是預算中心的觀點,未必政府投資對經濟成長是負數,但綜合台灣在國際各項評比、指數節節下滑,仍有可信度,必須嚴肅看待。
若世界各項評比排名的先後、指數分數的高低,是大環境因素使然,當然不能太過苛責,但若是受政治影響,那執政者與政府就難辭其咎。
就經濟發展來說,執政黨七年多來,除了造就一群跟著升天的無能官員外,可說是一事無成,稅改弄得四不像,軍教課稅喊了七年還是原地踏步,連與民生息息相關的汽油、天然氣和許多原物料的飆漲,都只會拿納稅人的錢去補貼少數特定族群,帶頭破壞社會公平正義,有才幹的人早就掛冠求去。
而且在政治掛帥下,所謂的「八一OO台灣啟動」、「五年五千億擴大公共建設」、「大投資大溫暖」、「一周一利多」等政策,雖不能說完全是為政治、選票,但絕大部分是為勝選而擴大支出,不但導致預算編列紊亂、破壞制度,還因只是為政治,政府不在意執行效率、成果,反對經濟成長「負貢獻」,白花了納稅人的血汗錢。
更重要的是,這些公共建設幾成「弊案」的同義詞,官員涉嫌收賄、圖利不斷,連關係數百萬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治水經費也中飽私囊,而且上行下效,猶勝當年國民黨。
這些互相關聯,以致台灣在國際各項評比、指數不斷退步,就算政府自評經濟等方面,和從前比較持平,但停滯即是退步,所以大家必須思考執政者及政府七年多來,帶給人民的是福還是禍?這無關政治立場,而是以台灣未來發展就事論事,也給下屆總統參選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