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排毒】流淚有益身心健康

 |2021.05.16
1899觀看次
字級
圖/RF123、網路

文/本報綜合報導

眼淚是人類的情感表現。自古以來,哲學家和科學家都將哭泣視為人類情感表達的共通語言。有關眼淚和情緒,醫學和文學對哭泣現象和作用各有說詞。莎士比亞在《亨利六世》劇本裡寫道:「流淚可以減輕痛苦。」美國作家雷蒙‧斯尼奇(Lemony Snicket)說:「對於大多數人,哭泣能幫助減輕壓力,哪怕實際境況根本沒發生變化。」至於查理‧達爾文(Charles Darwin)則認為,流眼淚只不過是眼睛周圍的肌肉運動所導致的一種無意識作用。

人為何會哭泣

然而,就我們所知,哭泣是在某種情緒刺激下產生的複雜生理反應。哭泣所導致的明顯反應就是流淚,同時也伴隨著臉部表情和呼吸過程的變化,例如,抽泣是一種在哭泣時伴隨急促呼氣和吸氣的現象。

從科學角度看,哭泣不同於化學物質刺激所引起的流淚,像是吃了辣椒後揉眼睛的反應,但兩者所產生的淚水是有差別的。1981年,明尼蘇達州精神醫學家威廉‧H‧福瑞二世(Minnesota psychiatrist William H Frey II)實驗發現,與受到洋蔥刺激後產生的淚水相比,觀看悲劇電影後流下的淚水含有更多的蛋白質。

不論是令人捧腹大笑的滑稽脫口秀,或者婚禮上新郎對新娘宣讀新婚誓詞的感動,都會讓人流淚,這說明眼淚並非悲傷和痛苦的專利。無論是喜悅還是悲苦,對於人為何會流淚的原因,縱然科學家們提出眾多的研究,目前仍難以定論為單一原因。

儘管對哭泣原因的說法莫衷一是,也有研究者認為,成年人的哭泣和兒童並無區別,都是出於社會本能。換句話說,哭泣可能是一種用來吸引別人注意的利器,或是需要獲得朋友支持和幫助時的方法,或當無法完全清晰地表達內心情緒時,與他人溝通的另類途徑。

哭泣紓緩情緒

從紓壓的角度來看,哭泣可以幫助人們減輕悲傷情緒。這種說法與莎士比亞和古羅馬詩人奧維德(Ovid)留下的名言遙相呼應,後者曾經寫道:「哭泣是一種解脫;無論多大的悲痛都會隨著眼淚流走。」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說:「哭泣,使意識清醒。」曾經有一篇專門分析美國雜誌和報紙的論文記載,內容有關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在所有寫到哭泣的文章中,有94%的文章顯示哭泣有助於緩解心理壓力。

也有一項對來自30個國家4300名年輕人所做調查研究指出,多數人在哭泣後可能出現精神壓力和身體健康狀況改善的現象;相反地,也有少部分的人並非如此。有些人由於過度悲傷,雖然以哭泣表現情緒,其實健康狀況沒有發生變化,甚至有人感覺更糟糕。

從社會角度來看,如果因為害怕尷尬而不敢在公共場所哭泣,就可能會選擇獨自流淚,或者在親友面前哭泣。有調查顯示,人們如果試圖壓制或者掩飾哭泣,就愈不容易平復悲傷情緒。如果哭泣的價值在於期望獲取適當的社會支持,這意味著,成人哭泣的原因和嬰兒其實沒什麼兩樣,也只是為了尋求來自周遭親友的注意和幫助。

緩解精神壓力

現代社會無論生活或是工作,每個人多少都有精神壓力,遇到情緒壓力時該如何排解?有人會邀約三五好友,談天說地,有人唱歌,有人運動,有人看電影、聽音樂,排解方式不勝枚舉。

最近在日本還流行一種用「哭泣」的方式紓解壓力,這就像不小心劃出傷口流血,血小板會凝結血液,阻止它繼續流出來。眼淚就像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因此,在大哭一場之後,通常會感到很輕鬆。因為透過眼淚,讓自己把一些難過的心理因素排出體外。

醫學上有一項實驗,讓其中一組人員看感人的電影,並收集因感動所流下的眼淚;而讓另一組人切洋蔥,收集他們因為辛辣刺激而流出的淚水。結果顯示,因感動而流下的「眼淚」中含有兒茶酚胺成分,因辛辣反應的眼淚則沒有。

專家指出,兒茶酚胺是大腦在情緒壓力下釋放的一種化學物質,當體內累積太多這種物質成分,就容易增加罹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人們能夠適時流出「情感的眼淚」是非常必要的,它的功能是讓身體和心理「排毒」。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