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在台灣發展逾半世紀的花旗銀行,將出售包括台灣在內十三個亞洲市場的消費金融業務,集中火力加強在香港、新加坡、阿聯與倫敦的財富管理、企業金融等業務。在台灣的外商銀行中,花旗獲利最高,如今要撤離,讓許多人疑惑;從另方面來看,外銀因獲利不如總行預期而撤離,這已不是第一次。
花旗集團在新任執行長范潔恩上任後,大刀闊斧宣布出售台灣消金市場,還有中國大陸、南韓、馬來西亞、印度、印尼、菲律賓、泰國、越南、波蘭、俄國等消金市場。
花旗台灣去年稅前獲利達三點三八億美元(相當新台幣九十五億元),高居外銀第一,但花旗總部依然決定出售台灣消金業務,這項動作凸顯跨國銀行一切以獲利為最高目標,一旦前景不如預期,見好就收。
前此,花旗的競爭對手美國銀行於一九九五年在台灣發展消費金融,當時前景看好,不料三年後突然決定出售台灣的消金業務。與美國銀行相比,花旗集團退出台灣消金市場的決定,已經慢了好多年。
花旗銀行最早在台灣發行信用卡,推出許多消費金融創新產品,引進儲備人才(MA)制度,培養許多優秀金融人才,成為本國金控、銀行的重要主管。隨著本國金控銀行逐漸壯大,花旗信用卡的市占率從最初的第一滑落至第六,在紅海市場中,難以施展,花旗的退出,也是本國金控的一大機會。
雖然花旗決定撤出台灣,卻加強香港、新加坡等金融中心的財務管理與企金業務,顯示范潔恩在考量每個市場的發展潛力時,有不同策略。此時,香港陷入多事之秋,大陸加強對香港的控制,花旗仍決定加碼香港,顯然台灣要取代香港,發展成為亞太資產管理中心,還有漫長的路,許多法令鬆綁有待突破。
在激烈的競爭下,華爾街金融集團為爭取利益極大化,每隔幾年就要進行大改組,盤點集團的發展策略,去蕪存菁,汰舊換新,從先前的美國銀行到最近的花旗銀行,這些跨國集團總行思考的策略是以全球布局為出發,化繁為簡,將集團的利益極大化,其他都是次要。
反觀由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所創辦的鄉村(Grameen)銀行,自一九八三年開辦以來,鄉村銀行已經有近千萬會員,其中百分之九十七是婦女,孟加拉有二千五百多個分行。鄉村銀行出發點是為了幫助窮人。對於那些急需資金卻被傳統銀行排除在外的窮人,鄉村銀行伸出援手,提供免擔保的微型貸款,窮人所需要的資金都是小額,鄉村銀行提供簡便微型貸款,讓農村婦女取得資金,可以做小生意,維持家庭的生計。
銀行存在的本質,本就是幫助那些缺錢的人,諷刺的是,很多缺錢的窮人因為沒有擔保品,無法在傳統銀行借錢。尤努斯認為,微型信貸是消滅貧窮的好方法。陷入貧窮,不是個人的錯,而是整個社會制度有問題。 從花旗銀行撤出台灣消金市場,讓各界有機會重新思考銀行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