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面對來勢洶洶的珍愛藻礁公投,行政院提出改進方案,將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觀塘港外推四百五十五公尺,如此一來,工業港將離岸一點二公里;希望護藻礁團體及民眾接受。
在行政院推出新政策的第二天,即有多個環保團體出面力挺,認為新版本兼顧了「非核、減煤、降空汙、護生態」,應該是目前所能想到的最佳方案,沒有理由再反對。
因應行政院的三接新版本,整個工期將會再延遲兩年半,預計二○二五年六月供氣、並且要再增加預算一百五十億元。護藻礁團體並不接受這個方案,主要理由是此案仍將傷及藻礁的生態,政府應該考慮的是將三接遷離桃園觀塘區,而不是外推。
珍愛藻礁公投連署前及剛開始連署時,曾多次希望能跟政府溝通,或許是因為當時這個議題還沒有得到社會的關注、連署的人非常少;民進黨政府高層並不認為藻礁連署能夠過關,並不重視。
今年春節過後,這項公投的連署突飛猛進,最終達到七十萬份,終於引起行政院的緊張,並於近日提出改進方案,試圖削弱後續的公投力道。
日前出面表示支持三接外推方案的環團認為,政府的開發計畫已有所節制,護藻礁團體應該適度退讓、接受這新規畫,這話其實有待商榷。
首先應思考的是,外推方案是否真的對藻礁沒有傷害?三接工業港外推後,或許水面下沒有活體藻礁,然而,當工業港蓋下去,當地整體生態系仍可能會在波浪、漂沙改變的狀態下受到影響,並進而破壞附近的生態,當然也就會損及藻礁的生存。
其中,突堤效應和棧橋的影響是關鍵。藻礁海岸依附著原有的海岸沙丘地形而形成,人工海岸所建造的突堤會嚴重影響漂沙的移動,造成北側藻礁被漂沙覆蓋,南側海岸被侵蝕,形成所謂的「突堤效應」;此外建造防波堤材料的廢棄物往往覆蓋於礁體上,更進一步破壞藻礁。
其次要考慮的是施工品質及政府「工程不再擴張」的承諾,是否可靠,就此兩點而言,外界的疑慮不小。去年三月間,中油在三接進行棧橋新建工程時,發生工作船斷纜、擱淺事件,造成該區零點五八公頃的藻礁受損,剷除最深厚度甚至高達三十公分,藻礁平均十年才能長成大約一公分,三十公分是非常巨大的損失。
事後中油解釋是因海象不佳所致。觀塘地區海象不理想正是護藻礁團體反對在此興建三接的重要理由之一,難保日後不會再發生海象不佳的問題,正是置珍貴的藻礁於險境。
至於政府表示不會擴充三接計畫,這點也存在變數。如果屆時政府說為了要增加天然氣進口或儲存的需要,必須擴大施工面積,民眾即使反對大概也來不及了,畢竟工程進行下去就如同頭洗了一半,停不下來了。
中油之前曾評估三接改到台北港僅需要二至三年的開發時間;前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也曾投書媒體指出,台北港是一個已經通過環評的開發案,因此三接若轉至台北港,只要全力執行,估計從撰寫環說書到通過環評,約一年半至兩年之間即可完成。既然如此,建議政府應該積極思考三接換址的可能性,不能堅持非要蓋在觀塘不可,最後在民意的反對下,反而延宕了三接供氣的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