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北】 凱特‧柯勒維茲美術館

文/陳雲和 |2021.05.03
1949觀看次
字級
〈年輕的母親〉石版畫海報立於凱特‧柯勒維茲美術館門邊。 圖/陳雲和

文/陳雲和

凱特‧柯勒維茲(Kathe Kollwitz, 1867-1945)是德國表現主義畫家和雕塑家,也是二十世紀重要女性藝術家,她的美術館位於德國首都柏林。

凱特出生於戰爭頻仍的東普魯士柯尼斯堡,外祖父是國會議員,也是路德教派牧師,後來離開教會創建「自由宗教盛會」。

外祖父過世後,父親接續領導自由宗教聖會。當凱特十四歲時,父母栽培她習畫,在一個追求社會正義的家庭中成長,養成她關注社會議題的情操。

凱特二十二歲嫁給志同道合的卡爾‧柯勒維茲醫師,生育兩個兒子,住在東柏林工人區狹窄的公寓裡。樓下是診所,診所隔壁有個小房間是凱特的畫室。診所外,長廊上候診的病人、社區裡失業、家暴等活生生的身影成為她創作的主要素材。

一八九八年,凱特展出〈織工反抗〉系列版畫,強烈的黑白色調為社會底層發聲,引起廣大共鳴。同年受聘於柏林女子藝術學院,並獲選為普魯士學院院士。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凱特的次子彼得戰死沙場。凱特為愛子雕刻了〈哀悼的雙親〉紀念碑,由呈現跪姿的〈父親〉和〈母親〉兩座大型石雕組成,歷經八年才完成。在雕刻過程中,她漸漸走出喪子之痛,並將對次子的思念昇華為關注因戰爭失去孩子的父母之傷痛。

一九二○年,凱特與愛因斯坦等人成立國際援助工人組織,陸續創作了〈戰爭〉系列。十二年後,又和一群社會主義者組成反對納粹陣線。後來,希特勒上台,凱特被取消院士資格,作品也被禁止展出。身為國際知名藝術家,有人勸凱特離開德國,但她拒絕了,還將簽了名的畫作送給逃亡的工人朋友,讓她們可以換取路費。

失去展出機會的凱特依舊創作不輟,這期間完成的著名雕塑〈聖殤〉,呈現出母親懷抱死去孩子的沉重與反思。在她的刀和筆下,尋常百姓苦難的生命因而有了厚度與重量。

一九四○年,丈夫卡爾過世;一九四三年,凱特的住宅被炸毀,她移居德勒斯登近郊;一九四五年,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她的孫子陣亡戰場。

一個偶然機會,筆者觀賞到凱特的版畫,對其作品黑白強勁的線條留下深刻印象,故遊柏林時特意前來參觀。凱特的美術館門邊,立著一幅〈年輕的母親〉石版畫海報。館內一座藝術家的雕像安坐在牆邊,是凱特替自己雕塑的青銅作品。此雕像微微頷首,親切地迎接遠道而來的仰慕者;厚重的身形,彷彿荷擔著社會的不公不義。牆上黑白色的素描和版畫,簡潔俐落,力透紙背的一刀一筆,在在都為貧苦民眾和戰爭受難者發出滿腔怒吼,刀筆背後卻又蘊涵深厚的悲憫情懷。

凱特曾為自己的藝術下了定義:我的創作是有目的的,我要在這個時代有所作用。一九四五年,二戰即將結束時,凱特在自宅中辭世,圓滿了她「對這個時代有所作用」的崇高使命。

出了美術館,眼前是車水馬龍的繁華大都會,我彳亍獨行在庫黨大道邊的紅磚人行道上,勞苦農工、悲傷母親的影像盤旋腦海,久久揮之不去。忍不住揣想,如果凱特也站在這裡,她會用什麼樣的刀或筆描繪眼前的景象?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