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鰥夫之痛】 重新學習獨自生活 文/歐文‧亞隆 譯/鄧伯宸 |2021.05.02 語音朗讀 287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歐文‧亞隆與妻子瑪莉蓮。攝於舊金山,2006。© Reid Yalom. Used with permission. 圖/心靈工坊提供如今,雖然已經八十八歲,人生還有許多要學的─主要是學習一個成年人的獨自生活。一生中我做過許多事情─成為醫師,照顧過許多病人,教過學生,寫過書,養育了四個可愛、大方、有創意的孩子─但長那麼大了,我從未一個人獨自生活過!沒錯,聽起來不可思議,但千真萬確。我對自己感到驚訝,不斷重複念著:長那麼大了,我從未自己一個人獨自生活過。 圖/心靈工坊提供歐文‧亞隆全家福。攝於夏威夷哈納雷,2015。 © Reid Yalom. Used with permission. 圖/心靈工坊提供 文/歐文‧亞隆 譯/鄧伯宸沒有了瑪莉蓮,真實生活不再。我覺得沉重、悲傷,明白這無人能解。如今,雖然已經八十八歲,人生還有許多要學的─主要是學習一個成年人的獨自生活。一生中我做過許多事情─成為醫師,照顧過許多病人,教過學生,寫過書,養育了四個可愛、大方、有創意的孩子─但長那麼大了,我從未一個人獨自生活過!沒錯,聽起來不可思議,但千真萬確。我對自己感到驚訝,不斷重複念著:長那麼大了,我從未自己一個人獨自生活過。瑪莉蓮和我高中相識之後,從來沒有分開過,直到她搭上火車去麻州念衛斯理學院,我們才異地而處。我留在華盛頓特區,在喬治華盛頓大學修預科課程,和父母住在一起,除了拚命用功之外,啥都不會。我拚命用功是有道理的:那個時候,美國所有的醫學院給猶太學生的名額只有百分之五。不知從哪裡得到的消息,聽說醫學院有時候會同意特別優秀的學生在大學部只念三年即可,而非四年。這對我來說太重要了:我是非瑪莉蓮不娶的,卻又飽受哈佛學生的威脅,他們能給她許多我所沒有的──文化、財富、家庭聲望。於是,我抓住這個機會,縮短我和她分離的時間,下定決心提早一年進醫學院。解決之道再清楚不過:若我在喬治華盛頓大學連續三年全拿特優,他們就會收我進喬治華盛頓醫學院。事情果然就這樣實現!我們念大學而分離的時日,瑪莉蓮和我保持密切聯繫:每天一封信從不間斷,偶爾通個電話(那個時代,從華盛頓打到新英格蘭的長途電話很貴,而我連一分錢的收入都沒有)。進了喬治華盛頓醫學院後,只念了一年,我就轉學到波斯頓大學醫學院,可以和瑪莉蓮更接近些。我在瑪爾波羅街(Marlborough Street)租一間房,與另外四個醫學院學生合住。每個周末都和瑪莉蓮共度。醫學院第三年我們結婚了,此後,一生都是和瑪莉蓮一起生活。先是在劍橋,然後我實習時在紐約一年,念約翰‧霍普金斯時在巴爾的摩三年,服兵役時在夏威夷兩年,最後,到了史丹福,在加州帕羅奧圖共度餘年。事到如今,我八十八了,瑪莉蓮走了,我才發覺自己有生以來第一次獨自生活。有許多事情不得不有所改變。看到一個好的電視節目,就很想告訴瑪莉蓮,我一再提醒自己,瑪莉蓮已經不在了,這個電視節目和這個生活片段,縱使瑪莉蓮無法分享,還是值得我自己珍惜、回味的。類似的事情經常發生。一個婦人來電,要跟瑪莉蓮講話。我告訴她,瑪莉蓮已經過世,她在電話中哭起來,說她十分想念瑪莉蓮,瑪莉蓮對她有多麼重要。電話講完,我又得再一次提醒自己,這事情也只能到我為止,無法跟瑪莉蓮分享了。但這不是在說寂寞。而是我懂了,有些事情即使只是我一個人經歷,無法與瑪莉蓮分享,並不會減損其價值、趣味及重要性。每逢佳節倍思親耶誕節前兩天,全家三代都回我家來──四個孩子和他們的丈夫及妻子、六個孫子和他們的丈夫及妻子──約二十個人,每間臥室、客廳、瑪莉蓮的辦公室、我的辦公室,全都睡滿了。孩子們在談晚上的菜單及活動,突然間,我僵住了:聽得到他們說話,卻動彈不得,覺得自己有如一尊雕像,孩子們愈來愈擔心。「爹地,你還好吧?爹地,你怎麼了?」接下來,生平第一次,我痛哭失聲,十分困難地才能說出:「她不在這裡,也不在任何地方。瑪莉蓮不知道今天晚上這裡的一切,不會知道了,不會知道了。」孩子們嚇得不知所措,他們從來不曾看我哭過。過去十年,每到耶誕節,孫女艾蘭娜,從她十六歲那年起,都會和我按照我母親的食譜烘焙奇煪餅(kichel)。如今艾蘭娜長大成人,念醫學院四年級,已經訂婚,今年,奇煪餅就由她帶頭負責。前一天晚上,她和我就準備好麵糰、酵母及奶油,一大早,揉好發酵的麵團,加入葡萄乾、堅果、糖及肉桂,做出三十多張鬆軟的酥餅。這一次,懷著悲傷準備一切,兩個人都想著,要是瑪莉蓮在,不知會有多愛這些餅。這個家的規模愈來愈大,過去兩個耶誕節,我們都是每個人買一件禮物用抓鬮的。但今年禮物不買了,因為很悲傷,大家都沒那個心情收、送禮物。接下來幾天,都有孩子們陪著,所以不擔心寂寞。聊不完的話、可口的餐點、下棋、拼字遊戲、打牌等等。等孩子們走了,我一個人過除夕,感覺卻出乎意料地好。我原本好靜,管得住寂寞。當午夜臨近,打開電視看各地的跨年,從紐約時代廣場到舊金山,這才突然想起,七十年來,這是第二個沒有瑪莉蓮在我身邊的新年(第一次是她在法國念大二)。電視上,時代廣場萬頭鑽動,歡聲雷動,我關掉聲音。沒有了瑪莉蓮,真實生活不再。我覺得沉重、悲傷,明白這無人能解。瑪莉蓮走了。我想像著她棺木中衰敗的軀體。如今,她只活在我心裡。(摘自《死亡與生命手記》,心靈工坊出版)作者簡介歐文‧亞隆(Irvin Yalom, MD, 1931-)1931年6月13日生於美國華盛頓特區,是美國當代精神醫學大師級人物,也是造詣高深的心理治療思想家。他將以人際關係為基礎的心理治療理論發揚光大,成為美國團體治療的當代權威,並將存在主義哲學融入心理治療之中,開創了風格獨特、也啟發無數人的治療思想。曾任教於美國史丹福大學,目前是該校榮譽退休教授。他的著作極受重視,其中《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存在心理治療》為心理治療的經典教科書,而一部部散文與小說,包括《日漸親近》、《生命的禮物》、《凝視太陽》、《愛情劊子手》、《診療椅上的謊言》、《當尼采哭泣》、《叔本華的眼淚》、《斯賓諾莎問題》、《一日浮生》等,均是全球暢銷之作。 前一篇文章 【生活智慧】 忙人時間最多 下一篇文章 【科技文化】 臉書與駭客之道 熱門新聞 01退休之後2025.05.0102【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3【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4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5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6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07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8助緬重建 佛光山、佛光會、星洲基金會再捐物資 2025.05.0309【悅讀人生】柏林大合唱 千人齊祈福2025.05.0210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有情與心識—談迷說悟 4-32025.05.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寓言故事】天宮保健官到人間【投向媒體】避免更多受害者【畫中有話】具象化我的內心世界【一舉兩得】功利性步行【此情此景】茉莉花【愛與犧牲】犧牲的媽媽 愧疚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