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課讓更多人知道對環境友善的蓋屋法。圖/安靜的好玩提供
文/林果
「綠建築」的定義,有時會隨著各國環境條件不同而調整,因此綠建築評估系統也會依據國情、氣候不同而有所調整,絕不是將國外技術照單全收即可。但廣義而言,各國皆以減少環境負荷、降低耗能,以達到與環境生態共生共榮為目標。
舉例來說,北歐等高緯度國家,面對的是漫長嚴冬,難題在於如何提高室內保溫效果;而台灣夏季屢創高溫,如何斷熱、散熱,才是台灣綠建築要面對的挑戰。
「綠建築不能做半套,想與環境共存,專業知識占3成,在地經驗高達7成,所以評估一塊地時,不論白天晚上、晴天雨天,都得仔細觀察記錄,很多事情要經歷一整個春夏秋冬,才會得到較為完整的資訊。」俞國珠夫婦下鄉10年深蹲研究,打造綠建築的經驗豐厚。
當房子蓋得一棟比一棟涼快,夫婦倆得到無比的成就感與快樂。「我們的綠建築工法現在已進化到第4代,拿到美國LEED認證,申請9個專利,基地裡水土保持全部用生態工法做,我現在可以很確定的說,台灣的綠建築要這樣蓋。」更重要的是,工法所使用的建材,在台灣一般建材行就買得到,不用歐洲、法國、日本的,也沒有特別昂貴的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