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又稱崑(山)腔,相傳是元末明初崑山人顧堅始創,距今近七百年歷史,是中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
崑曲的文化價值主要表現在劇本、音樂和表演三個方面。崑曲劇本採用宋、元時代雜劇傳奇的結構方式,每齣戲通常有二十四折,每折戲自成單元,都有一個貫穿在總情節上又相對完整的小段情節,因而許多單折戲可以獨立演出。在文學語言上,它則繼承了古代詩詞及元曲的優點和長處,採用長短句的文體。
崑曲的音樂屬曲牌體,共有一千多個曲牌,吐字講究。而表演載歌載舞,舞蹈化、程式化程度非常高。由於崑曲文詞過於典雅,所以在唱段中經常伴以舞蹈動作來表現人物的內心感情,這就大大增加了表演的難度。
崑曲融詩、樂、歌、舞、戲於一爐,在中國文學史、戲曲史、音樂史、舞蹈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對眾多戲曲品種都產生過深遠而直接的影響。
崑曲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