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觀心持戒的角度而言,戒的意義,有五種名稱:防止、毘尼、波羅提木叉、誦、律等。
1.防止者,修空、假、中三觀,名能防(煩惱之生起),三惑名所防(煩惱的內容);如此防止的意義,所有法門的修持,皆是如此,不局限於身業與口業。
2.毘尼者,名「滅」,滅除身業、口業之過失。今觀心也稱為滅,透過空觀能滅除見思惑之過失,修假觀能滅除塵沙惑之煩惱,修中道觀能滅無明惑之根本無明。
3.波羅提木叉:意譯為隨順解脫、處處解脫、別別解脫、別解脫、最勝、無等。此戒以防護諸根,增長善法,乃諸善法中之最初門,故稱波羅提木叉。觀心也是如此,若不觀三諦的真理,就無法斷除三惑,得到解脫;若能見到三諦真理實相,就能獲得真正的解脫。
4.誦者,記背文字、默默受持。今觀心也是如此,空、假、中三觀,是詮釋三諦的道理,即是文字。知道名字文言,假名而有,使觀法念念相續,常自現前,不生妄念,名為「誦」。
5.律者,權衡輕重,分別犯與不犯之界限。觀心也是如此,詮釋煩惱與智慧,也有輕重之別。
分別見思惑,粗惡深重,是三界內的無知小輕業;塵沙惑是外相習氣,遍及法界,是小重業。根本無明惑很微細,是菩薩於三界外所斷,故是深重業。
以三觀觀三諦理,能破除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是為不犯;若以見思惑、塵沙惑,障礙觀三諦理,是名為犯。三種藥(三觀)治三種病(三惑),是沒有錯誤的。
人有四種,若論果報,南瞻部洲的人為下下;若以遇佛聞法來說,南瞻部洲的人為上上。從事相上,人修持戒法所感之善道,分為三品:上品持戒者,招感生天的果報;中品持戒者,招感為人的果報;下品持戒者,感得阿修羅的果報。
惡道也分三品:輕者入餓鬼道,其次墮入畜生道,重者墮入地獄道。如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