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墨禪畫:
岩頭瀑布瀉寒烟

●詩堂書法;
性水直空周法界,神從何處更移泉。
岩頭瀑布瀉寒烟,
井底澄清浸月圓;
性水直空周法界,
神從何處更移泉。
這是宋僧惟岳(生卒不詳)名為〈神移泉〉的禪詩。詩的起首談及山岩頂端的瀑布傾瀉而下,瀰漫著一片濕霧寒←,隱喻宇宙萬法宛若泡影夢幻,露電←雲,沒有實體;而井底澄淨的水面浸映著一輪明月,同樣也虛幻不實。這佛性之水本即空無,連同周遍法界的大千世界,也都是空無佛性本質的表徵,只是這奇妙的超神(梵atideva)是如何從哪裡移來這清泉(瀑布、井水)呢?
本詩首段主要以「法性本空」、「佛性不實」為旨意,引岩頭的瀑布及井底之映月為喻,道出宇宙萬法「性空」的本質,結論卻以一潭清泉的「實有」,作為反論的質疑,直探佛教「真空妙有」,色空不一不異,空有一如之義諦。
佛教的《般若心經》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是此「真空妙有」的實義。
所謂「色即是空」之「色」,廣義而言,即一切物質世界之總稱,謂一切現象世界,無論精神現象(受、想、行、識),或物質現象(物質世界,相當於色),均屬因緣所生法,無固定不變之自性,吾人誤以為實有,是吾人虛妄之分別所致,故知色之本質為空,故稱「色即是空」。
而所謂「空即是色」,是指世間之物質或身體本係空無實體,卻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故言「空即是色」,但是此四大一旦離散,則又復歸於空無,故又稱「色即是空」。
既然「色即是空」,而又言「空即是色」,則成「空有一如」,即有即空,稱之為「真空」,亦稱「妙有」,故「真空」與「妙有」等無差別,所謂「當體即空」,沒有時間的先後,有即空,空即有,「空」與「有」同為一義。
瀑布寒←剎那幻滅,是由有轉空,井底浸月如幻若影,似有實空,而那清泉,雖稱「實有」,不過也是四大的暫時聚合,隨後便又轉空,所以實有的當下便是無實體的「空性」。
惟岳禪師七言絕句的「空」、「有」的辯証,正揭櫫佛教「真空」即「妙有」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