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疫苗引發血栓? 醫師解釋給你聽 |2021.04.14 語音朗讀 485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歐洲藥品管理局證實「特殊血栓與接種AZ疫苗有因果關係」,屬罕見副作用,此類血栓為血小板過低引起。圖/法新社 【本報台北訊】日前嬌生疫苗在美國出現血栓疑慮,全面暫停施打;先前AZ疫苗在歐洲多國爆發血栓疑雲。國內醫師指出,這是因身體產生與血小板結合的抗體,促進凝血反應,導致不該產生血塊的地方產生血塊,就是血栓。歐洲藥品管理局本月初證實:「特殊血栓與接種AZ疫苗有因果關係」,屬罕見副作用,多發生於60歲以下女性,此類血栓為血小板過低引起,但認為與染疫風險相比,維持接種仍屬利大於弊。圖/法新社對此說法,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及校友團隊,今(14)日透過直播討論疫情科學新知。北榮麻醉部主治醫師顏睿誼表示,根據4月9日發表的最新資料,施打一劑AZ疫苗之後,發生血栓的機率大約是十萬分之四。顏睿誼表示,此為免疫性的、血小板過低症導致的血栓,以32歲至54歲女性為主,目前有科學家猜測,此年齡層女性案例較多,或許與該族群為優先施打的醫療照顧主力有關。圖/法新社顏睿誼表示,這種血小板過低症導致的血栓,有別於骨髓造血功能不佳、血小板功能不佳的問題,是類似於肝素這種藥品引起的血小板低下。根據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的資料,肝素引起的血小板低下(Heparin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因為有抗體與血小板結合所引起,釋出促進凝血反應的微顆粒,進而增加血栓,目前並不清楚為何有的人會引起這疾病,其他人卻不會。圖/取自網路這類血栓會嚴重影響生命安全,該如何治療?顏睿誼指出五大方針,包括避免使用肝素、不輸血小板、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會診血液科專家。如果有嚴重或危及生命的血栓,例如腦靜脈竇及內臟靜脈血栓形成,可注射免疫球蛋白抑制血栓前反應。顏睿誼提醒,如果接種後出現呼吸困難、胸痛、上腹痛、四肢腫脹、頭痛、視力模糊、牙齦皮膚或皮下的異常出血,都要盡快尋求醫療評估和照護。 前一篇文章 逆勢成長六都第一! 台中總人口破282萬 下一篇文章 AZ疫苗自費接種 4/21起開放1萬劑 熱門新聞 01【中醫專欄】新冠再流行,出入請小心2025.06.2802【生活智人139】 數學家 庫查司基:在不確定中學習信任與懷疑2025.06.2803【生活課題】 建立無血緣家人關懷網2025.07.0304課徵糖稅、糖捐 逾7成民眾支持2025.06.3005【臨症不脫逃 攜手向前行4】壓力來時,學習巧妙應對!2025.06.2806兩碗麵的溫柔2025.06.2907當義工 可延緩老化2025.06.2908新義工發心服務 佛光緣美術館授證 2025.06.28095月為佛教傳統文化月 加拿大密市宣布2025.06.2810新北市府宗教諮詢委員 金光明寺獲聘2025.06.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服役逾半世紀 F-5E/F戰機除役北市電動公車 共享充電場域啟用大岡艦、永陽艦 功成身退防空避難 內政部指引出爐賴:大罷免 為恢復國家秩序綠挺大罷免 藍白批走向獨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