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陂溼地公園一隅。
圖/王岫
永春陂入口。
圖/王岫
文/王岫
去年三月,永春陂溼地公園正式對外開放,筆者造訪時,雖植有蘆葦、水丁香、流蘇、野薑花等植物,但因初開放,未見任何樹木開花。今年三月再訪,已見到流蘇花盛開,杜鵑花也到處展露花顏。想來,永春陂將來不只是防洪與生態的溼地公園,也是賞花、健行的幽靜休憩園區。
永春陂溼地公園是台北市信義區第一座都會型溼地公園,環繞在四獸山(虎、豹、獅、象山)下。過去山上的溪水往下流,容易形成獨特的谷地埤塘,此地早年稱頂陂,清康熙年間,約有五十公頃左右的陂塘(依山勢築堤儲水謂之「陂」)。到了乾隆年間,有一批福建永春人渡海來此開墾,便將此地改名為「永春陂」。
當年儲水甚豐,且因周邊山景秀麗,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期間,常在公餘之暇來此地泛舟踏青。此後因瑠公圳五分埔支線開闢至此,永春陂埤塘灌溉功能日漸被取代,加上四周山上開挖煤礦,煤渣、廢水等都流入陂塘之中,因此水域面積縮小許多;到了日據時代,更因蓄水涸竭而被填土為地,永春陂最後只留下陂名而無水。
政府遷台後,永春陂作為軍方營區,曾有憲兵整訓營、陸軍禮砲營,陸軍化學兵營等單位駐紮,後因溼氣嚴重,國軍部隊紛紛撤出營房,土地因而閒置多年。二○一四年,市政府曾打算在此興建二千戶公有住宅,然地方文史專家反對,認為永春陂位於四獸山山腳,希望將此地改造為生態及防洪兼顧的溼地公園,市府遂改以生態復育、環境教育的溼地公園為目標。
二○二○年三月,永春陂溼地公園正式完工並對外開放。此公園總面積三‧九八公頃,綠地與水域占了百分之八十六‧三公頃,長條形的園區有環形步道,可供散步、行走,其間亦有多處觀水平台及溪水跳石等設施,可欣賞水景、觀看滯洪功能的解說。公園中亦有小山丘一座,及蕨類圖形小步道,乃利用河濱疏濬土壤打造而成,象徵溼地公園的環保、生態意涵。
公園種了四十多種以上的植栽、樹木,吸引多種鳥類前來住居。永春陂溼地公園將在地球暖化趨勢下,藉溼地系統來調節氣候,降低都市的熱島效應;夏季若有颱風大雨,亦可提供防汛功能,降低排水系統的負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