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曼娟 要做不等待的老人 文/張瀞文 |2021.04.13 語音朗讀 505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張曼娟(右2)會和朋友聊天、出去玩,適度放鬆自己。圖/張曼娟提供張曼娟表示,可以成為父母的照顧者,是她今生最榮耀的身分。圖/張曼娟提供身為寫作者,張曼娟比一般人更有機會思考身為照顧者的種種處境。 圖/潘俊宏 攝影協力/紀州庵文學森林 文/張瀞文 每個人的生命裡,都曾經有過幾個「張曼娟」。那是學生時代讀小說《海水正藍》時,遇見思念媽媽的早熟小男孩,流下的心疼眼淚;那是談戀愛時,衝去南台灣的小火車站,買了「永康」到「保安」站的車票,獻給情人「永保安康」的心意;那是周治平〈江南有雨嗎?〉歌裡的鄉愁、張清芳〈深邃與甜蜜〉曲中的苦澀戀情;慢慢的,兒孫的書桌上也出現了張曼娟:有聲書、奇幻學堂、成語學堂、唐詩學堂。現在,張曼娟還在。從未停止分享自己人生的她,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張曼娟第一次察覺自己跨入「老」的疆土,是在6、7年前。有天張曼娟搭電梯,住在同棟樓的一名青少年踏進電梯後對她說:「我知道妳,你們家就是有那個很老、很老、很老的老人家的,對不對?」那是張曼娟第一次聽到有人用連3個「很老」來形容父母親。「第一次聽很不習慣,但後來思考,那時母親年近80、父親年近90,對青少年來說,他們『很老、很老、很老』也沒錯。」踏上照顧者旅程 探索生命從那天起,張曼娟發現不少朋友家裡都有8、90歲的老人家須要照顧。有天晚上,張曼娟送父親進急診室,整晚一直有病人被送進來,每個都比父親老,多數是因「老化」後的身體機能退化:血壓低、尿道受感染、肺部水腫……,她永遠記得那天的驚駭,「那是我第一次認識到,台灣社會真的很老很老了。」這幾年來,張曼娟因為照顧年老的父母,經歷了一段驚惶失措、難以向外人道、只有照顧者才懂的旅程。對張曼娟而言,思考是習慣、寫作是日常,這些辛苦並非過了就煙消雲散,反而化為生命裡必須思考的議題、值得寫下的學習。她記得,父親剛過80歲的幾天後,因為聽力退化,加上罹患罕見疾病紫斑症,凝血功能下降,必須天天服用大量類固醇,心情低落。有天早晨,張曼娟在睡夢中驚醒,聽見父親嚎啕大哭,痛徹心扉地問:「人為什麼要老?老了為什麼這麼悲哀?」但沒有人能回答父親。不應等別人給與 豐富人生張曼娟的父母未曾照顧過老人,不知道老之將至是怎麼回事,當老毫無預期來到生命裡,便手足無措。「照顧父母有辛苦,但也很幸福」,她從父母身上學習:老是怎麼回事?預想「我要怎麼老?」預設「我要成為什麼樣的老人?」「我的學習是,要當一個『不等待的老人』」張曼娟觀察,人年紀愈大愈期待他人關注,總是在等待:等尊敬、等關心、等付出、等待兒孫回來……。等待成為不快樂的來源,也成為旁人的壓力。張曼娟父母這代老人,經歷過戰爭與饑荒,生命有著匱乏與不安。最近新冠疫情導致大家排隊搶口罩,母親還心慌的問她:「會不會有天真的沒有糧食可以吃?」母親經歷過1942年河南大饑荒,這場饑荒死了超過300萬人,她母親一直覺得這樣的悲劇會再發生。「我們這一代思考與自我實現機會多,沒那麼深的匱乏感,更容易安定,我們不應該等待別人給與,要成為自給自足的生命」,張曼娟期待自己是一個「睿智的、雋永的」老人,面對困難她極少抱怨、刻意交不同年紀的朋友、願意吸收不同的觀點,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每個階段都很棒 此刻最好年輕時的張曼娟,敏銳而自我,文學作品感動無數人;如今站在中年與老年的交界點,舉止言談反而散發著自在的從容:「活到某個年紀真的就像孔子說的『從心所欲而不踰矩』。」她笑著說,很多人問她,若有時光機,想要回到生命哪個階段?「沒有!」對張曼娟而言,每個階段都很棒,「但沒有一個時刻讓我覺得,此刻最好」。今日的張曼娟,肯定比昨日更豐盛,對生命的理解、對自己的認識也更多了。回首人生路,張曼娟有時候會覺得心疼,「原來我曾經那麼孤獨、不被理解」,但也看見自己從未放棄,終於做到了一些事、幫助了一些人。喜歡當下的自己、期待未來的生活,這是張曼娟。張曼娟陪伴著我們走過生命的許多階段,包括學習老去、面對老化這段時光。本版與聯合報「橘世代」周報合作 前一篇文章 6年照顧旅程 從驚慌到安心 下一篇文章 一罹癌一失智 王建煊夫婦愛相守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4【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5【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6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7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08退休之後2025.05.0109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10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陳明智升級醫院 吸引患者回流莊仁賓回鄉服務 翻轉百年嘉醫動力火車結伴50年 接住彼此樂與悲動腦專家謝仲思 建構台灣尾醫療網坐輪椅仍堅持看診 張常勝造福偏鄉醫療母患膽結石經歷 王宏育應用於門診 作者其他文章99 歲騎士郭深森環島 全家相伴逐夢斜槓部落客嫺人 退休不退場莫昭平、古競祥 退休相處練習曲 磨出幸福時光只要外婆快樂!家族齊心出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