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從觀法角度,說明十戒的觀法。不缺戒、不破戒、不穿戒、不雜界等四戒,是觀心因緣而受持的戒。若觀一念心,是從惡緣所生,能止住惡念的心,即能持清淨戒,是名「觀心為緣生法」為觀境。
隨道戒、無著戒,是體空觀之持戒相,即所謂「觀善惡所生即是空」;如:《金剛經》云:「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酘酘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所以知道法與非法,二者皆無自性空,是名體空觀的持戒相。
又防止思惑的產生,隨順真理修行,是名觀因緣心即空的持戒。
智所讚戒、自在戒,是假觀的持戒相。若能知心不是永恆不變的心、世間萬法也是剎那變化,而不執著於心及外相的法,隨緣廣利眾生,是「智所讚戒」。
雖廣分別無量心法,知道世間相是假合而有,如虛空相,不生愛取執著,是名「自在戒」。此二者為「觀因緣心即是假」之持戒。
隨定戒、具足戒,是中道觀的持戒相。於持戒時,觀照心性,畢竟寂滅,不著空、不著有,二邊寂靜,是名「觀因緣生即是中」。
十種戒法之受持,如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