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目混珠」,意為以魚的眼珠混充珍珠,比喻以假亂真。典出《文選.任昉.到大司馬記室》(李善注引《韓詩外傳》)曰:「白骨類象,魚目似珠。」
任昉(西元四六○~五○八)南朝梁博昌人,博學多聞,仕宋、齊、梁三代。梁武帝時,以善撰表、奏、書、啟著稱,當時王公表奏,無不請昉代筆,起筆即成,不加點竄,因而與以詩聞名的沈約合稱為「沈詩任筆」。他在上任大司馬記室時,寫了一篇〈到大司馬記室牋〉,來感謝朝廷的提拔。文中任昉極為自謙,形容自己只是像魚眼睛那樣毫無價值的人,卻被當作美玉一般來使用。
唐人李善在注解時,引用了《韓詩外傳》為證,說明古人認為白色骨頭外觀看起來像象牙,魚的眼珠乍看之下很像珍珠。「魚目混珠」即從「魚目似珠」這句成語就這裡演變而來。
而《韓詩外傳》裡的故事大意是說有個叫滿意的人,在市集買了一顆又圓又亮的珍珠,滿意常常在夜裡拿出來觀賞。鄰居壽量聽說後,十分羨慕。一天,他在路上撿到了一顆又圓又大的魚眼睛,就以為是珍珠,也收藏了起來。
後來,村裡有人得了急病,醫生說必須用珍珠粉末配藥才能治好,病人家裡便出高價求購珍珠。滿意拿著珍珠,壽量拿著魚眼睛來到了病人家中。魚眼睛和珍珠放在一起,還真不好分清哪個好哪個差。最後,只好請醫生來辨認。醫生拿起珍珠說:「這個發光的是珍珠,那個沒有光彩的是魚眼睛。」
後來,人們都說壽量把魚眼睛當作珍珠收藏、出售的是「魚目混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