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由台北榮總、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美國聖地牙哥加州大學(UCSD)錢煦院士組成的台美合作研究團隊研究發現,「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甲基化」,可能是造成「冠狀動脈粥狀硬化」的原因之一,研究團隊利用基因療法抑制血管的「甲基化轉移酶」,可有效控制血管內發炎反應;該研究在今年二月,刊登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北榮內科部心臟內科醫師鄭浩民指出,動脈粥狀硬化是因血管內油脂堆積造成斑塊、阻礙血流的慢性發炎疾病,發病初期病徵不明顯,但當粥狀硬化發生在供應心臟的冠狀動脈時,可能導致心絞痛、心肌梗塞、猝死等致命疾病。
現今治療「冠狀動脈硬化」以內科藥物治療、心導管手術及外科繞道手術治療,但成效有限;北榮醫學研究部主任邱士華表示,研究團隊日後也會著手開發冠狀動脈硬化的基因藥物,可望在五年內投入人體臨床試驗;參與研究的北榮總實證醫學中心主任鄭浩民表示,有三高等傳統風險因子的民眾,將來也可透過抽血檢驗相關的甲基化指標,搭配既有藥物、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