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惠從老師到基金會,再轉企業服務,數十年陪伴聽損兒,樂當孩子王。圖╱科林助聽器提供
王文惠從老師到基金會,再轉企業服務,數十年陪伴聽損兒,樂當孩子王。圖╱記者李祖翔
文╱記者李祖翔專題報導
「爺爺的那一跪,讓我知道這份工作原來能改變人的一生。」科林助聽器語言治療師王文惠為聽損者服務20餘年,陪伴對象從3個月大的寶寶到即將婚嫁,一路上充滿欣慰也領略有情人間,其中讓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位80多歲,耗盡畢生積蓄為孫子開電子耳的爺爺。
從前開電子耳尚未納入健保,裝一次超過百萬元,爺爺卻甘願付出。當2歲的小朋友來到王文惠面前,她發現孩子很會模仿說話,但不解其意,探究得知爸爸是極重度聽障,媽媽離家,在家最常相處的奶奶則是智障合併聽障,「原來這個家庭給不了孩子溝通的環境」。但因爺爺無法定期帶孩子來台北做聽能復健,有社工提議學手語,至少孩子長大能和家人互動。
不過爺爺還是選擇做復健,表示以後自己不一定還活著,「希望他能好好地融入社會」,為此不顧尊嚴的下跪,求大家救救孩子。王文惠想到一個解決辦法──給孩子找個寄養家庭。
會觀察有耐心 意外被相中
王文惠評估後給孩子換過2次寄養家庭,直到上幼兒園,終於能正常說話。然而一次家訪卻發現孩子回到原生家庭後,生活品質並不如意,且爺爺病倒、家人不會說話,使其語言能力退步。等孩子再次被安置後,才又開心與人互動。這段遭遇讓王文惠對助人工作更有感。特別的是,她本來是一位國中老師,陪同學到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面試才被創辦人相中。創辦人說她善於觀察、親和、有耐心,很適合當語言治療師,多次邀約才決定轉換跑道,之後通過國家考試。
起初王文惠在大學講課,開設語言發展與矯治、視覺口語法等課程——今年馬偕醫學院也開了聽能復健的課。而後陸續在雅文服務15年、醫院3年。2013年科林助聽器成立聽能復健部,邀她擔任治療師,「過去能接受復健的只有學齡前的聽損兒,難得企業有心提供學齡後至成人的資源,便從非營利組織轉到企業。」她道出職涯轉換的原因。
明白個案想法 樂當孩子王
當個案來到治療師面前,第一件要做的事,王文惠說是「了解戴助聽器或裝電子耳的期待是什麼」,如果是成人,通常期待的是可以接電話,家長則期待孩子聽懂父母的話或能與一般人溝通;接著就量身設計復健目標、編教案,一對一地上課。
除了課程,好的環境和定期追蹤也很重要,王文惠說,環境聲音愈多,刺激愈強,聽神經功能就愈不會退化;定期追蹤則是要「檢視聽力是否退步」,如發現聽不懂人家說的話,或別人聽不懂自己說的,就要檢查、調頻。聽錯話語,可能是同音字的混淆,如包子與報紙。
家長常佩服她能明白孩子的想法,像孩子王,她笑說,或許是自己很像小孩,喜歡玩;她也鼓勵喜歡交朋友、解決問題的人,一起加入語言治療師的助人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