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是非常重要的佛教經典,在中國更有著崇高的地位,那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算不是佛教徒也耳熟能詳。《金剛經》裡佛陀對須菩提說了這麼段話:「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我們就來聊聊這段話裡的邏輯概念。圖/River
文/維尼老師
《金剛經》是非常重要的佛教經典,在中國更有著崇高的地位,那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算不是佛教徒也耳熟能詳。《金剛經》裡佛陀對須菩提說了這麼段話:「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我們就來聊聊這段話裡的邏輯概念。
在印度神話裡,轉輪聖王是世間福報最大的人,降生為王,天下太平,人民安樂,沒有天災人禍,佛陀若未出家便成轉輪聖王。不管是轉輪聖王或是佛,在身體外貌上都擁有三十二種和凡夫不同的特徵,叫做「三十二相」,所以,如果單純以外貌上擁有三十二相,就判定是如來的話,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相,自然也是如來了。這段話不難理解,裡面隱含了怎樣的邏輯概念呢?
在邏輯中,一個狀態或現象叫做「敘述」,比方小明肚子餓、小芳在哭、阿維得到一份禮物等等。把兩個敘述串在一起,成為因果關係,叫做一個「命題」,比方小明沒吃飯,所以肚子餓;小芳挨媽媽罵,所以在哭;阿維生日,所以得到一份禮物。
如果我們用p、q表示一個敘述,~p、~q表示和原來相反的敘述(例如p表示肚子餓,~p就表示肚子不餓),則p和q之間可以產生四種命題:
原命題 逆命題 轉命題 逆轉命題
p→q q→p ~p→~q ~q→~p
中間的箭頭代表如果發生左邊的現象,一定可以推導出右邊的結論。舉例來說,「下雨地面會變溼」這句話的四個命題如下:
原命題 逆命題 轉命題 逆轉命題
下雨→地面溼 地面溼→下雨 沒下雨→地面不溼 地面不溼→沒下雨
如果我們同意原命題是對的,也就是「下雨一定會導致地面變溼」,那麼逆轉命題一定也是對的:地面既然不溼,一定沒下雨。而逆命題:地面溼一定是下雨,對嗎?不一定,可能有人灑水或水管漏水;轉命題:沒下雨地面就不溼,對嗎?當然也不一定!所以在邏輯上,逆轉命題和原命題是等價的,意義相同,其他兩個就不能隨便誤用了。
現在回頭看看《金剛經》,原命題應該是「如來→有三十二相」,三種變化出來的命題如下:
⑴逆命題:有三十二相→是如來
⑵轉命題:不是如來→沒有三十二相
⑶逆轉命題:沒有三十二相→不是如來
所以「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是哪一個呢?逆命題!當然是不合邏輯也不符實情的,修行者自然不可執著於三十二相了(所以《金剛經》又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再舉個例子,佛菩薩當然有神通(原命題),但是有神通的就是佛菩薩(逆命題)嗎?純以邏輯來判斷,大家也應該不受迷惑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