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揚
大姐因為發燒上診所,被轉診到大醫院後,醫生要她住院檢查。
當時正值新冠疫情再度風聲鶴唳之際,先忍住了忐忑不安的心,只以電話問候,沒去探病。但還是放心不下,只好麻煩在不同縣市胸腔內科服務的兒子「抽空」幫忙了解一下病情。
等了四、五天,他終於用LINE跟我報告:「姑姑已經退燒了,是細菌感染,等打完抗生素療程,沒有變化的話,應該就沒問題了。」
我問他:「那,有說是什麼地方感染嗎?」
兒子怕我們不懂,用很簡單的方式回覆我:「血液培養發現了細菌是很常見的,通常都不太需要追究是在哪裡,這細菌肚子裡面都有,體力差一點的時候趁機作怪很常見。所以除非一直反覆,合理的做法就是治完療程就好,畢竟燒也退了。」
我像是個沒有得到滿意答覆的病人家屬一樣,繼續追問醫生:「那感染的原因就不追查了?譬如說,如果知道是尿道感染的話,病人可能就會發現是什麼原因,譬如常憋尿或水分攝取不足,這樣以後自己就可以注意避免。」
兒子回了我一個非常淺顯易懂的比喻:「就好像家裡發現了一隻蟑螂,如果不再出現就算了,除非是蟑螂一直出現,那就得找一下是哪裡出了問題;可是如果家裡出現的是一隻恐龍,那就稀奇了,非得查個天翻地覆不可了!」
看完他的訊息,我不禁哈哈大笑,回以「完全明白」四個字。同時心想:往往對別人比對自己爹娘客氣有禮的兒子,在當下疫情緊張、工作繁忙的時刻,面對焦慮、醫學門外漢的病人家屬詢問,還能這麼幽默地耐心以對,相信當他以後獨當一面時,一定會努力做個「好」醫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