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穎青
多年前,大女兒班上只三個人有手機。老師規定,上課時若有來電,一律放擴音給全班聽,防止聊天。
「你兒子現在就在我手上……」某次手機擴音裡傳來威脅語句。
「我現在小學六年級,還沒有兒子。」同學慢條斯禮地回答,全班哄堂大笑。
幾年來接過多次詐騙電話,防止受騙已有心法,就是「避貪瞋痴,再慢一點,多疑一點」。
避貪:對方來電要我用提款機辦理退稅,掛了電話之後,自問:「每年捐款比這退稅金額多,急什麼呢?」先問郵局是否有用提款機退稅案例,立即揭曉是詐騙。
避瞋:對方來電,說某電商平台誤將我列入金卡會員,將扣會員費,銀行隨後會來電詢問帳號以消除扣款。原本聽完心頭火起,理智斷線,再靜心一想,有多處不合常理,且當時銀行已下班,來電必是假。
避痴:對方來電雜音多、訊號差,我直覺是某老友,雖覺聲音略有異,仍高興敘舊,直到對方開口借錢。由於老友高薪,根本不缺錢,我才驚覺是自己痴念老友,竟和詐騙犯聊起天來。
再慢一點,多疑一點:家族長輩接到電話,說有人冒用他的健保卡,還好長輩動作慢,沒有馬上照電話指示去做下一步動作;長輩又多疑,先去電問警察,避免了財務損失。
但長輩心中仍有些不快,我於是告訴他一件陳年舊事。
當時小女三歲,最喜歡接來電練習說話,我教她分辨電話詐騙的特色:電話錄音、叫人依指示按鍵。我猜想,詐騙集團碰到小孩接電話也無從展現話術。有回女兒接起電話,聽了一陣子便掛上聽筒。
「是誰啊?」我問。
「大便集團!」小女發音不準,但臉色凝重地回答我。
長輩聽完破顏而笑。
既然有電話和手機這些新發明,就會有利弊得失。小孩子沒太大貪瞋痴,只做簡單判斷,就可分辨;而成人只需戒貪瞋痴,放慢行動,多想三分鐘,同樣可以不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