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攝影機可即時監控患者健康狀況。圖/網路
醫師透過手機即時查看智慧攝影傳送的患者資訊。圖/美聯社
編譯/韋士塔
接受重大手術的患者,最大的風險之一是術後出現併發症,若情況嚴重甚至可能危及性命。有鑑於此,荷蘭愛因霍芬科技大學(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U/e)和當地的凱瑟琳娜(Catharina)教學醫院合作,研發一款能夠持續自動監控患者的攝影機,精確掌握各種併發症跡象,預防併發症發生。
以接受心臟病或癌症手術的患者為例,一旦手術成功,且不再需要留在加護病房,患者通常會被轉到普通病房,等待逐步康復。
然而,普通病房並不會持續監控患者的狀況,多數是由醫生和護理師每隔幾個小時來查看患者狀況,並記錄脈搏、呼吸等重要數據。
這樣的安排看似合理,但有時意外就發生在兩次檢查之間。此外,這種檢查時常可能打擾患者的作息,例如中斷他們的睡眠。
研究人員表示,醫院發生併發症或意外死亡的狀況,有4成出現在普通病房。與監控系統和通訊系統連結的智慧攝影機,可有效解決患者的困擾,並減少併發症和其他意外,大幅提升患者的健康安全;智慧攝影機可持續追蹤心跳和呼吸,一旦發現異樣,系統便能立即示警,並通知醫護人員處理。
愛因霍芬科大的電機工程學系副教授辛格(Sveta Zinger)表示:「智慧攝影機可進行醫學圖像分析,準確研判患者臉部、胸部的顏色是否出現變化。」
過去幾年來,研究團隊已在實驗室中進行廣泛的測試。辛格指出:「目前的測試結果顯示,智慧攝影機能夠遠程監測重要數據,例如心跳頻率、呼吸、體溫和血氧濃度。搭配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人工智慧會愈來愈聰明。」
辛格透露,研究團隊持續研發相關系統,也即將展開臨床測試。他說:「要證實智慧攝影機是否可廣泛採用,必須進行臨床試驗。我們準備先在加護病房測試,由患者和一些健康志願者接受連續8小時監控,並把智慧攝影機記錄的數據和傳統監控設備的數據進行比對。」
不過,在病房安裝攝影機,可能引發隱私權方面的疑慮,例如患者可能需更衣或如廁。辛格強調:「患者的隱私至關重要,若準備使用這些裝置,必須先徵得患者的明確許可,且將在攝影機安裝開關,患者可隨時把裝置關閉。」
凱瑟琳娜醫院的麻醉師鮑曼(Arthur Bouwman)表示,搭載人工智慧(AI)功能的攝影機,能夠觀察患者臉部或胸部的細微變化,也就是出現併發症的跡象。他說:「併發症會對術後恢復產生不良影響,甚至可能致命,即時掌握患者數據並及時處置,非常重要。」
鮑曼認為:「智慧攝影機暫時無法取代傳統的加護病房監控設備,或是先進的檢查設施,但對護理部門而言,這種裝置的確能提前察覺患者的異狀,大幅降低意外發生的機率,有如天賜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