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得勝
疫情期間無法出國旅遊,當帛琉旅遊「泡泡」一提出,大家即躍躍欲試,也讓我想起多年來跟團旅遊的回憶,尤其是跟年長的阿公、阿嬤同團,更是溫馨有趣。
每次一上遊覽車,阿公、阿嬤總會發零食跟大家分享;若有人身體不適,無論哪種症狀,總會有適當藥物(將藥物集中起來,幾乎可開間小藥局了),還會不斷關心你,「舒服點沒有?」
有一年參加澳洲團,晚餐就在飯店吃buffet,有一位阿嬤挾了好幾塊厚實起士後,就開始到處穿梭尋覓。我問她要找什麼?她既無奈又迷惑地對我說:「阿啄仔(外國人)也真奇怪,明明有菜頭粿(蘿蔔糕),卻找不到醬油膏。」對啊!厚厚方方的「起士」,還真的很像「蘿蔔糕」。
另一次參加義大利團,同團的阿嬤個個慈眉善目又守規矩,集合時她們總是提前到,遲到的往往都是年經人。到了拿坡里,領隊很親切地用台語告訴她們:「明天早上7點鐘你們就在lobby(大廳)等我,我帶你們去吃早餐。」
隔天早上,左等右等就是見不到阿嬤們的蹤影,領隊著急地到處找人,結果發現她們竟在旅館前的路邊排成一排,還抱怨:「領隊,你叫我們在『路邊』等,說要去吃早餐,我們等了好久都沒看到你。」年輕領隊這才發覺,「lobby」和台語的「路邊」發音竟然那麼接近,啼笑皆非。
而為了化解尷尬,領隊在遊覽車上跟大家聊起他以前是帶團的趣事。
有天早上,團裡有一位慈祥的阿公用台語對他說:「每天早晨,我們那位義大利司機都會笑容滿面問我的名字,我跟他說:『我阿勇啦!』今天早上他又問了一次,我只好更大聲地再說一次。」領隊說:「你回他一聲good morning就好了。」
隔天,阿公遇見司機馬上搶先對他說「good morning」,結果,司機也立刻對他喊了一聲:「我阿勇啦!」
還有一次,他帶一個美國旅遊團來台灣,回國後,他很快收到一對阿公、阿嬤的email,感謝他的照顧,還得意洋洋地說,他們全家在台北都買了古典華服,並附上一張照片,照片中,阿公、女婿、孫子身穿長袍馬褂頭戴瓜皮帽,阿嬤、女兒、孫女則身穿豔麗的鳳仙裝。
領隊腦筋急速倒帶——最後一晚,他們住在台北民權東路上的飯店,附近是殯儀館、葬儀社……說完,逗得全車哈哈大笑,尤其阿公、阿嬤笑得最開心。
您說,和阿公、阿嬤同團旅遊,是不是特別溫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