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呂慧齡
文/呂慧齡
某日午後,漫遊在佛光山林木蔥鬱的藍毘尼園,巧遇正在享受日光浴的嬌客,徜徉在從樹葉間灑落的陽光輝耀中,安閒地吸取大自然的能量。像是遊歷侏羅紀公園,能在園區親眼目睹狀似縮小版恐龍的身影,真是令我感到興奮異常!
原本靜靜地在小沙彌石雕頭頂上晒太陽的嬌客,警覺到我靠近,瞬間改變姿勢。像是體能集訓的運動健將,前腳彎曲外展,做數次的伏地挺身;我還來不及欣賞牠炫耀渾身結實肌肉耐力時,早已如飛毛腿彈跳出去,攀附在垂直的樹幹上,和我玩著妙趣橫溢的躲迷藏遊戲。
為了解這位萍水相逢的嬌客,我努力查閱網路上的圖鑑,幾經對比,終於知道牠是斯文豪氏攀蜥(Swinhoe's japalura)。十九世紀時,英國駐台的首任領事兼博物學家,羅勃.斯文豪(Robert Swinhoe),在台灣做田野調查,發現此台灣特有種的蜥蜴而命名。
隨著生長發育,攀蜥會陸續掉落一塊塊的鱗片進行蛻皮,與蛇蛻下完整的一張皮不同。由於擁有完美的混擬技術,攀附在垂直的樹面上時,猶如訓練精良的迷彩陸戰隊,能在樹葉叢林中,達到保護色的隱密效果。
看似雄壯威武的斯文豪氏攀蜥,性情溫和,不具攻擊性,但具有盤踞一方的領域性。攀蜥並不像其他蜥蜴有斷尾求生的特性,面對入侵者時,只會膨脹自己的喉部、豎起後頸的鬣鱗、做出孔武有力的伏地挺身,其實都是虛張聲勢的威嚇動作。我終於明白「眼見不一定為實」,有的時候外在的表相,並不是真相。
難得此自然記趣,令我增長知識,尤其是攀蜥「隱身術」絕技,讓我體會「老二哲學」,不特立獨行、不逞強邀功。所謂「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何不安於「老二」,隱身融入團體中。此番領悟,讓我獲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