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八周年紀念日。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凌晨一時四十七分發生的地震,搖醒了台灣人的美夢,也震碎了台灣人的心……。
為什麼稱作集集大地震?
依據地震命名原則,以距離震央最近的鄉鎮名稱來稱呼。根據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所測得,九二一地震,震央位於北緯二十三點八五度,東經一百二十點七八度,即位於日月潭西偏南十二點五公里處,在行政區畫分上屬於集集鎮,故稱為「集集大地震」。
淺層地震造成嚴重災情
地層最先開始斷裂的地方,稱為「震源」,其位置深度可能極為接近地表,也可能在地下深處。將震源垂直向上投影到地表上的一點,稱為「震央」。震央與震源間的距離就是震源深度。
通常震源深度在三十公里之內者稱為極淺地震,介於三十一至七十公里者稱為淺層地震,在七十一至三百公里者稱為中層地震,超過三百公里者稱為深層地震。
集集大地震的震源深度只有一點一公里(之後經修正為八公里左右),屬於極淺地震,加上地震規模高達七點三,因而造成相當嚴重的災情。
世界級的地震
據全球地震統計資料顯示,自從有地震觀測以來,規模九以上的地震尚未發生過;規模八點五至九的地震,大約每十年發生一次;規模八至八點四者,大約每年平均發生一次;規模七至七點九者,大約平均每年發生二十次。
集集大地震規模七點三,應屬世界級年度地震。就台灣本島上近百年來所發生的地震分析,堪稱百年來極為嚴重的一次地震災害。
在過去台灣百年以來,死傷最嚴重的是一九三五年的新竹關刀山地震(震央位於現今之苗栗縣境內),當時造成一萬五千多人傷亡。
餘震不斷 板塊磨合
大地震發生後,大片的地塊已經脫離它原來的位置,這些地塊必需調整其位態以便達到新的平衡。在調整過程中,將會持續的造成地層移位,而每次移位就會形成地震,這也是餘震發生的主要原因。
集集大地震發生的原因
集集大地震之震央位置靠近雙冬斷層(向北延長命名為大茅埔斷層),因此有些學者認為集集大地震可能是雙冬斷層之重新活動所引起;但更多的地質學者利用野外調查中實際觀察,發現車籠埔斷層之東側相對於西側抬高了一至四公尺,為一個逆斷層,其破裂長度超過八十公里。
車籠埔斷層所經過的鄉鎮、城市都有嚴重的災情;加上該斷層面向東傾斜而與震源位置相近的特性推斷,此次大地震極可能與車籠埔斷層發生錯動有關;更有一些學者認為九二一集集大地震主要是由車籠埔斷層及雙冬─大茅埔斷層同時活動所引起。積蓄已久的壓力在兩大斷層間大量釋放,因而造成地表多處崩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