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波全球化浪潮,亞洲將扮演要角。圖/美聯社
全球邁入地緣政治新時代,亞洲地區有望領航。圖/美聯社
東京奧運延至2021年7月舉行。圖/美聯社
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已宣布碳中和目標。圖/美聯社
氣候變遷再度成為全球焦點。圖/美聯社
拜登上任,是中美關係緩解的契機。圖/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任內推動「美國優先」,承諾從亞洲把工作帶回美國,振興美國製造業,並要求中國大陸擴大採購美國商品,削減貿易逆差;儘管如此,全球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政治分析師認為,新的一年,全球將邁入地緣政治新時代,亞洲則有機會扮演領航角色。
歐洲是西方的文化中心,但在商業上已向亞洲靠攏,近來歐盟與大陸簽署的全面投資協議就是最明顯的例證;北美距離歐亞大陸較遠,但在此區布局已久,擁有印度、日本、澳洲等同盟;中國大陸則全力推動「一帶一路」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串聯諸多發展中國家。
專家指出,過去的全球化觀念,是打破國家的界線,幾乎等同於國家主權的衰落;不過,新的全球化時代則是跨越各大洲,在經濟、人才領域連結,世界各國並非只能在美國或中國大陸之間做出選擇,而是共同參與一個充滿活力的市場,彼此合作,也競爭人才、資本、技術、能源、軍事援助和其他服務的市場。
世界各國正透過產業政策促進創新,並爭搶製造業、清潔能源、雲端數據儲存等領域的商機;隨著新的基礎設施遍及全球和數位服務貿易興起,當前的全球化風潮,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勁,資本市場也更加。
美國和歐洲試圖自行建立電子、醫藥等領域的供應鏈,但全球化顯然勢不可擋;例如,蘋果公司高度仰賴亞洲地區進口的顯示器和晶片以及台灣的代工;全球各大車廠生產的汽車中,亞洲零件的占比更逐步升高。歐洲從中國大陸進口的設備,以及向越南採購服裝和咖啡,數量也不斷增加。
在川普卸任前夕,歐盟與中國大陸締結全面投資協議,突顯歐盟擴大亞洲市場准入的企圖心;歐盟比美國更依賴貿易,與亞洲的貿易總額每年達1.6兆美元,高於歐洲與北美的貿易額,這也成為全球經濟重心轉向歐亞大陸有力指標。
不僅如此,中國大陸和東協(ASEAN)國家之間的貿易規模,也已超越與歐盟和美國的規模;美國新政府如果不改弦易轍,可能將面臨更多企業出走的窘境。
RCEP涵蓋全球逾1/3的人口和國內生產毛額(GDP),代表亞洲的貿易額和投資自由化,將使此區多國進入全球製造業供應鏈,吸引跨國公司投資;另外,印度的製造業和科技業也持續成長,例如塔塔諮詢服務公司(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已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資訊科技(IT)服務公司。
金融業的龐大資金流動,也是亞洲的優勢所在;西方國家的銀行,已開始擴大在中國大陸境內的經紀和保險業務。大陸也持續提供激勵措施,吸引境外資金投入該國金融業。隨著大陸開放資本帳戶,允許更多資金流動,預期將吸引數兆美元進入其債市和股市。
全球化風潮正推升資金流向充滿活力和高成長的亞洲;進入21世紀,錯綜複雜的全球體系,力量遠比任何單一權力強大,沒有任何權力可以強加於世界;這種新的地緣政治,預示著全球化的新階段;所有大國也應尋求漸進的全球化路徑,適應新的現實。
破而後立 疫情創造重建機會
新的一年全球各國仍將聚焦新冠疫情,零碳風潮也將再度席捲全球;國際貨幣基金(IMF)在以「勇敢新世界」為標題的報告中指出,疫情對全球社會、環境造成巨大衝擊,且全球的不平衡成長,讓世界陷入災難性氣候變遷困境;面對新一年的動盪,決策者的選擇足以影響未來數十年的發展,但與此同時,這也是地緣政治衝突降溫的契機。
新冠疫苗問世並獲得批准,各國也陸續展開接種作業,讓疫情受控的希望升高;然而,各國的疫苗施打作業進度不一,且多國出現疫情升溫跡象,迫使許多政府再度祭出隔離和限制措施,令2021年的前景充滿不確定性;在達成群體免疫之前,全球活動仍將被疫情左右。
今年另一個重大議題,是氣候變遷。聯合國祕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認為,氣候變遷持久戰,將在今年迎來轉折點。
聯合國的數據顯示,全球已有126個國家、地區宣布溫室氣體凈零排放目標。世界各國領袖今年將召開第2次全球氣候峰會,對氣候變遷需承擔的義務做出承諾,並促成協議。
目前,歐盟、日本等先進國家已宣布本世紀中期實現零排放的目標,美國總統拜登也在就職當天宣布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定》,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則表示,希望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專家指出,疫情在全球引發大蕭條以來最強烈的經濟震盪,但也創造一個前所未見的「破而後立」重建機會。歐盟和美國均承諾推動綠色投資,在刺激經濟復甦之際啟動脫碳進程;中國大陸也加入這個行列,進一步突顯全世界對抗衡暖化的態度已開始轉變。
中美關係在川普任內降至40年來最低點,拜登如何調整對華政策備受矚目;前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包道格指出,拜登的施政重點是遏制國內疫情,復甦經濟,應對氣候變遷,恰可為中美創造合作空間。
包道格表示,拜登政府會採取正規的決策程序,不會再出現總統在午夜發布推文的狀況,而是透過嚴謹討論和部會協調,提出合理表述。相較於川普政府,拜登的政策將更穩定,也更易預測;中國大陸則可考慮如何與美國新政府溝通,例如表達討論或談判意願,率先釋出善意,藉此改善氛圍並緩解緊張局勢。
美國兩極分化 全球最大風險
全球最大政治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指出,展望2021年,美國兩極分化將是全球最大風險。
歐亞集團的報告指出,拜登設法應對國內危機時,美國領導國際社會的能力也將備受質疑,主因大選結束迄今仍有許多美國民眾對拜登當選的合法性存疑,甚至爆發激進人士強闖國會事件。此外,拜登執政下的共和黨前景,以及美國政治模式的正當性也已產生爭議,可能加劇社會的兩極分化。
歐亞集團表示,過去數十年來,全世界都希望美國能在危機時期恢復可預測性,但如今就連這個超級強權也陷入內部危機。
第2大風險,則是疫情衝擊仍將持續;先進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復甦不均,將導致貧富差距日益懸殊,拖累全球經濟成長,拉高各國債務水準,造成失業率增加等長期問題,並引發對政府的憤怒和政局動盪。
報告列舉的第3大風險,則是各國實現淨零碳排目標時程的影響,因為氣候變遷政策可能引發各國間的惡性競爭;美中緊張擴及更廣泛領域,則被列為第4大風險。
今年可能衝擊全球局勢的重大事件和議題,第5名至第10名依序是全球加強資訊監管、網路世界爆發衝突、土耳其經濟危機、低油價導致中東國家經濟崩盤、德國總理梅克爾卸任後的歐洲局勢,以及拉丁美洲在疫情後面臨政治與社會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