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生活能讓我們得到外在感官的滿足,如果我們想要擁有內心恆久的快樂,行善助人是最好的方式。圖/彩虹樺樺
文/顏福南
物質生活能讓我們得到外在感官的滿足,如果我們想要擁有內心恆久的快樂,行善助人是最好的方式。
有的人生活不快樂,並非家中貧窮,而是攀比、貪心,追求物欲的生活,不知道快樂的根本在於心中的善念。樂意助人行善的心往往不計較,心情開朗;常常手心向下,沒有牽掛,樂善好施喜歡付出就沒有敵人與煩惱,進而造就快樂的身心與正向的情緒,所以施比受更有福。
台東菜販陳樹菊女士自十三歲起在市場賣菜,將省吃儉用的錢捐作公益,累計高達千萬,獲得《富比世》雜誌亞洲慈善英雄人物榜。陳樹菊女士從小家境困窘,母親早逝,生活艱困,但她從不怨天尤人,一肩挑起家中的經濟負擔,有能力後將積蓄捐作公益,蓋圖書館,幫助更多像她過去一樣的窮苦人,她說:「每次捐款後都會開心得睡不著覺。」原來行善布施比賺更多的錢還要開心,行善助人也不是家境富裕才能做的事。
行善最快樂,給人一抹微笑,給人一句讚美,給人一次協助,行善不止於金錢,發心助人也是好事。在醫院我們可以看見許多義工在洗衣間摺被單,也有義工穿梭在病床撫慰身體受創的病人;在路上我們可以看見交通義工守護著行人的安全,在學校有故義工為孩子編織童年的夢;在各種宗教道場,我們可以看見很多義工細心的為大家服務,這些默默付出的義工就像菩薩一樣溫暖我們的心,人與人就在施與受之間,看見人性的光輝。
報紙曾刊載嘉義縣溪口鄉何振達先生,他出身貧寒農家,知道貧窮的辛苦,靠著修腳踏車、牛車維生,將賺來的錢大部分捐出,每年捐四千包白米,默默行善四十年,自己卻居住在簡陋的房屋,他告訴記者:「我沒有退休的一天,會繼續做下去,因為我賺的錢都來自於社會,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
無獨有偶,家住台南新營的八十五歲陳楊麗蓉女士,她的夫婿因為服役頭部意外重創,在二十六歲時喪偶,她獨力扶養兩名幼女長大,深深知道單親媽媽的辛苦,四十九年來每逢亡夫忌日,捐款協助跟她一樣命運的失親家庭,至今捐助金額超過千萬元,共協助五百二十八名單親媽媽度過難關。
好人不寂寞,行善最快樂,但願我們都能成為行善的天使,助人積累福德,行善福報社會,常常成人之美撒下善的種子,讓社會開滿幸福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