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大學博物館 典藏校史故事 展出珍貴文物 文╱人間社記者許貞慧 |2021.02.01 語音朗讀 333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成功大學博物館外觀。圖╱人間社記者許貞慧 先總統蔣中正所提的校訓「窮理致知」。圖╱人間社記者許貞慧 台灣光復後首任校長王石安的書法及校鐘。圖╱人間社記者許貞慧 魚形鎖有「取其不瞑目,守夜之義」。圖╱人間社記者許貞慧五環組合鎖。圖╱人間社記者許貞慧校史常設展牆上的歷代校長照片,前面是登記校產No.1的校長辦公桌。圖╱人間社記者許貞慧「貢元」匾額。圖╱人間社記者許貞慧獅座木雕。圖╱人間社記者許貞慧俗稱「廟尪仔」的剪黏作品。圖╱人間社記者許貞慧結網建築模型。圖╱人間社記者許貞慧「印象蘇雪林」展廳文物。圖╱人間社記者許貞慧首任校長若槻道隆的敕任官大禮服。圖╱人間社記者許貞慧「城東有成」展區展示學生拍攝的老照片。圖╱人間社記者許貞慧 文╱人間社記者許貞慧位於台南府城的國立成功大學,校園內有全台首座大學博物館,典藏校史文物、教授及藝術家捐贈的器物及藝品,以及「民國才女」蘇雪林遺物,不僅可以一窺五四作家蘇雪林教授的書房,還可以一覽台灣常民生活文物。成大今年將邁入創校90周年,前身為日治時代的「台灣總督府台南高等工業學校」(1931-1945年);1971年改制為國立成功大學。校方於2007年成立成功大學博物館,館址就位於1931年(昭和6年)創校時的行政中心。校史常設展 「成功的原點」校史常設展區位於2樓,是學校創校之初的校長室,展廳內有首任校長若槻道隆的敕任官大禮服,衣服上繡飾華麗的「五七桐紋」,是當時文官最高階的禮服;牆上有歷任校長相片,以及登記校產No.1的校長辦公桌。成大校訓「窮理致知」匾額,是學校在「台灣省立工學院」(1946-1956年)時期,由當時的總統蔣中正手書,字形橫斜豎直,撇低捺高,為蔣中正典型的書寫風格;上方有一枚陽刻方框篆書「總統之印」,下方為陰刻篆書「蔣中正」章。館內陳列的「校鐘」,是1952年時,校區仍以手搖鈴方式提醒師生上下課,但手搖鈴已不足以應付當時偌大的校園所需。為此,時任校長秦大鈞請兵工署援用贈鐘台大的先例,另製校鐘及鐘架,從此可清晰傳達上下課及集會訊息。台灣老生活伯夷山莊文物展集藝術家、收藏家、旅行家、企業家及文創家於一身的許伯夷,早年曾在高雄旗山打造一座「伯夷山莊」,收藏古玩文物及文史資料,他在2000年捐贈2200多件文物給成大,包含木雕、石雕、陶瓷器、家具及戲偶等文物,內容琳琅滿目。其中有一方「貢元」匾額,懸掛在展廳入口上方。所謂「貢元」匾額,是慶祝生員被地方學政選拔推薦成為「貢生」所製作的賀匾;這方匾額依上、下款推敲,應是1907年閩浙「生員」陳廷璋獲選「歲貢生」時所立,題匾者為閩浙總督松壽。展廳內也展出建築系教授徐明福典藏的「屏東鍾氏宗祠木作構件」,以及文學院歷史文物館典藏、建築系教授郭柏川蒐藏的「水仙宮木作構件」及「原台南神興宮剪黏」等教具及研究文物,呈現20世紀前半葉台灣的老生活。展廳內一座顯眼的木雕棟架,是屏東縣內埔鄉鍾氏宗祠的前後廊棟架,鍾氏宗祠建於1930年,有逐層上推如階梯狀的漢式傳統屋架「抬梁」,以及利用架栱層層上疊,形成屋架斜面的「疊斗」。另有一座「結網建築模型」,原件是台南出身的「大木作重要技術保存者」許漢珍設計,所謂「結網」是台灣寺廟建築常見的裝飾之一,成大建築學系為了推廣傳承許漢珍技藝,因而製作此模型,讓人得以近距離一窺建築之美的奧妙。印象蘇雪林最後的五四作家「印象蘇雪林」展廳,以情境再現五四作家蘇雪林的書房。蘇雪林(1897-1999)被譽為「民國五大才女」之一,1949年來台,1956年應聘至成大中文系任教,1973年退休,1999年病逝於成大醫院,享嵩壽102歲,是唯一留居台灣、也是最後離世的五四作家。蘇雪林後半生居住在成大教職員宿舍,由於她非常敬重慈母,因此將宿舍取名「春暉閣」。蘇雪林一生澹泊孤高,後半生在宿舍種花蒔草、教書立著,作品散見各報章雜誌,晚年常拒絕各方善意,僅以稿費收入,儉樸度日。精工藝物古中國鎖具展「精工藝物.匠心獨運」展廳,展出機械工程系教授顏鴻森捐贈的古老鎖具與鑰匙,從鎖具的歷史發展、類型、外形、材質、鎖體雕花,以及開啟機構原理等,呈現古中國「掛鎖」之美,同時提供各式機關盒讓參觀者親自體驗解鎖的樂趣。城東有成 置身懷舊城市「城東有成—成大×印象×府城」展場,有淡雅含蓄的「振聲社」南管樂曲,引領參訪者走進府城特有的城市聲響;官府仕紳人家的戲曲、廟宇宗教的歌謠,都成為古都在音樂熏陶下的歷史,讓人宛如置身在懷舊的城市。策展助理李柏霖表示,成大早期以工學院起家,看似與人文風土絕緣,但仔細研究不難發現,這所學校的成長,無一處不是與台南古城的發展緊密結合,透過展示設計,帶領參訪者進一步了解成大與這座城市的互動。李柏霖指出,整個展場以「起城、理城、說城」,次第說明府城的歷史,展場中陳設師生們在台南各名勝古蹟拍攝的照片,以及建築系學生的畫作,展現師生們曾參與過的赤崁樓、台南地方法院、孔廟文化園區及台灣文學館等調查與修繕任務,充分表現師生們多年來為台南文化資產所做的貢獻。 前一篇文章 鶯歌陶瓷博物館 國際陶藝雙年展 驚豔美學創藝 下一篇文章 故宮博物院─歷代書法選粹 筆走龍蛇舞墨池 大吉大利迎新春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10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桃園‧大溪 山環水繞景如畫 流連忘返碧波間新竹縣.關西鎮 地形貌似彩鳳飛 風景秀麗美里庄 作者其他文章8兄弟宮廟 三王二佛護駕舊振南漢餅文化館 推廣漢餅美學 百年囍事印象台灣文學館 百年古典州廳 悠閒浪漫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