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力拼圖】 尋找嬰兒時期的記憶

 |2021.01.31
2174觀看次
字級

文/本報綜合報導

人類生命中最關鍵時刻,從出生那天到搖搖學步、牙牙學語、吃第一口飯、第一次上幼兒園等,這些早期人生經歷的片段,多數人已經完全記不得。即便在有記憶之後,仍難以回憶起,究竟原因何在?

你是否對生命中這段空白感到惋惜?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和語言學家幾十年來都百思不得其解。對此,心理治療專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ismund Freud),在100年前提出「嬰兒失憶」(infant amnesia)這個學術用語。

探索這段空白記憶引發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早期記憶是真實發生的事情還是編造出來的?真的能夠記起那些尚無法用語言表達的事情,或者用什麼方式找回這些失蹤的記憶?

嬰兒期認知學習

據科學研究,嬰兒能不斷吸收新訊息,每秒鐘形成700個新的神經連接,語言能力強大足以使精通數國語言的學者相形見絀。最新報導指出,其實嬰兒在母親分娩前大腦就開始運作,然而,即便是成年人,若非刻意訓練,記憶也會隨著時光流逝而消失。因此,認為「嬰兒失憶」僅是人類一生當中,自然忘記其經歷的結果。

19世紀德國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進行一系列實驗,驗證人類記憶的極限。為確保試驗階段時的大腦是一片空白,他利用「無意義音節」,指一些隨機組成的字母,例如「kag」或「slan」,並嘗試記住上千個這類字母。他透過遺忘曲線圖,可以看到人類學習記憶下降程度快得令人驚訝,僅在1小時內竟能忘掉一半學習的東西。30天後,只能記住大約2-3%左右。最重要的是,艾賓浩斯發現,遺忘的軌跡完全可以預測。

而想了解嬰兒的記憶是否不同,就是要列出統計圖表。1980年代,科學家發現從出生到6、7歲的記憶,能記得的比預估的少很多。有趣的是,每個人的記憶力都各有不同。有些人可以記得2歲以後的事,而某些人只有7、8歲之後的記憶。平均狀況顯示,大部分人能想起3歲半之後的一些片段。更有趣的是不同國家的人記憶平均值也有不同,記憶開始的時間相差2年左右。

文化差異也會影響記憶力。有些心理學家表示,只有在掌握語言能力時,人們才會有記憶。語言有助於為記憶力組織的完整,形成一個敘事的結構,透過講述故事,這種經歷更容易被記住。然而,某些心理學家對此持懷疑態度,因為那些天生耳聾且不會手語的兒童,在首次記憶的年齡上與常人並無差別。

海馬迴記憶功能

另有一種理論認為,人類缺乏早期記憶是因為大腦尚未發育完全。聖約翰大學(St John's University)研究記憶和學習能力的傑弗瑞.費根(Jeffrey Fagen)說,海馬迴(Hippocampus)是我們學習和記憶能力的中心,如果沒有海馬迴就無法記憶。

或許在嬰兒時期,海馬迴尚未發育成熟,因此無法對一件事情形成完整的記憶,成年人有時也如同嬰兒一樣無法形成長期記憶——當我們停止增加新的神經元時,就不能夠形成長久的記憶。

因為發育不完全的海馬迴導致嬰兒喪失長期記憶能力,或是這種能力根本還沒形成?然而童年發生的事情往往能夠持續影響成年後的行為,因此有些心理學家認為,即便遺忘一些事情,它們一定還保留在記憶深處。但應該謹慎處理這些記憶,因為這些回憶很有可能是錯誤的,甚至從未發生過。

大腦會編造故事

加利福尼亞大學心理學家伊麗莎白.洛夫(Elizabeth Loftus)一直致力於研究人類的回憶現象。她說,人們可以接受一些建議並開始想像,最後變成回憶。早在20世紀80年代,她招募志願者進行一項研究,並親自把一些記憶植入這些志願者腦中。

洛夫設計了一個謊言,告訴他們是去商場時走失了,並且受到一位慈祥的老婦人相助,最後得以團聚的故事。為了使細節更加可信,她還把志願者的家庭成員也編了進去,結果近1/3志願者相信這個說法,而其中一些還繪聲繪色敘述了這個回憶。事實上,人們往往更容易相信想像中的記憶,而不是實際發生的情況。

即使記憶是基於真實的事件,也有可能因事後的回憶而被改變和扭曲,是透過對話植入的記憶而不是親歷的事件回憶。或許,最大的謎團並不是為何無法回憶起童年,而是我們是否能夠完全相信自己的記憶。

為何難保留

嬰幼兒記憶

嬰兒時期,腦中僅存的事情大都很模糊,或者沒有記憶。為何嬰兒時期的記憶如此難以保留呢?科學家對此進行研究,發現有幾種可能。

首先是,人類在3歲或更小的嬰幼兒時期有非常強的記憶力,他們會快速學習大人的語言、行為習慣等等,而大部分的記憶持續時間(retention)非常短,可能只有幾個小時。但這幾個小時卻會逐漸累積智力發育和語言發展的基礎。

其次是,嬰幼兒大腦正快速的發展和成長,要接受和記錄的訊息太多,因此在這過程中,他們會在神經系統中保留與自己行為有關聯的訊息,但不會把自己什麼時候學會吃飯這種無關緊要的記憶保留。

人類大腦發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從母胎體中開始發育,一直到6歲。嬰兒時期,也是神經元生長最快的時期,構建最早期記憶的神經元網絡,很快就被覆蓋掉了,因而造成記憶喪失。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嬰兒時期很多行為,都出自於本能,對一些非目的性的記憶依賴度並不高。因此,大腦自動將更多神經元網絡的構建,用在更重要的地方,比如語言、行為學習,而非過去記憶裡的人事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