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種由事相持戒由而得戒者,皆屬客戒。從禪法來說,根本的四禪八定及從事相作觀的各種觀、鍊、熏、修等禪法,皆屬客禪。從智慧來說,四聖諦的智慧,是佛出世證悟所得,以教化世間之真理,也叫客慧。
另,分別戒律的輕重,有性戒、遮戒之別。所謂「性戒」,就是不待佛制的戒。不管佛出不出世間,做人必須遵守的戒律。「性」的意思,是本質。「性罪」本質上是不道德的,損及個人道德的,像殺、盜、淫、妄等四罪。
與「性戒」相對的是「遮戒」。遮戒,是佛陀所施設的戒,一方面防範違犯重戒,一方面避免世人譏嫌。所以,遮戒有兩種意思:一是「遮」,一是「避」。
「遮」,是若小事不處理,則會引生重戒的違犯;「避」,是避世譏嫌,不持的話,會讓社會的人士,有些不利於僧人的批評。如:比丘與女信徒共行。
定共戒與道共戒︰定共戒新譯「靜慮律儀事」,指三乘聖者若發色界定,則自然獲得防非止惡的戒律功能。道共戒新譯「道生律儀」或「無漏律儀」,即指三乘聖者若發得無漏道,則自然契合廢惡、修善的律儀原理。就此,小乘有部的見解和大乘唯識家之說有所不同。
有部以為定共戒與有漏定是相等的,而大乘則認為定共戒是通於無漏、並通於無色界的。大小乘皆認為道共戒,依於無漏道,並說此二戒隨心轉。
(二)說明持戒
天台宗又依《大智度論》卷八十七所載之文,立有十種戒律:
1.不缺戒︰謂修行之人,受持淫、殺、盜、妄等四重等性戒,而無缺損毀犯,並且常自守護,如愛明珠,則能攝一切法。若犯淨戒,則如器物已缺損,無法堪用。
2.不破戒︰持出家的十三僧殘戒而無毀損。若犯戒法,如破裂的器物,不堪為用。
3.不穿戒︰持出家的波逸提戒等而沒有毀犯,若有毀犯,如穿漏的器物,無法盛物。
註:
觀、鍊、薰、修是出世間禪的四種階段。(一)觀禪,指明白觀照對象之禪,即觀不淨等境以破淫欲等念。(二)鍊禪:即以無漏禪鍊諸有漏禪,猶如鍊金;如九次第定。(三)薰禪,指將前一境界更作進一步薰習純熟,而開拓自在之境地,如獅子奮迅三昧。(四)修禪,即將前面之境界再作進一步之修治,而增長其功德,如超越三昧。(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