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世界文明系列:新加坡 (11-11)印度人傳統文化的風采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2021.01.15
1657觀看次
字級
印度傳統舞蹈 印度婦女表演傳統舞蹈。在許多國家節日中,經常會舉行華人、馬來人以及印度人的傳統舞蹈表演,作為多元種族和諧團結的象徵。 (1970年代)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孔雀舞 傳統孔雀舞源自印度南方。印度人崇尚孔雀之美,發展出重現孔雀美姿的舞蹈,成為印度傳統舞蹈的重要特色之一。(1970年代)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印度裔傳統婚禮 一對印度裔新人的婚禮會場。新加坡是一個多元種族、文化交融薈萃的國度,街道上可見各個民族的行人往來其中。印度裔的先祖約是1819年新加坡建城後開始來到新加坡,一同見證、參與了新加坡的歷史。(1950年代)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錫克教徒 新加坡街道上的錫克教教 徒。錫克教於19世紀中葉從 印度傳入,目前新加坡共有7 座錫克教廟宇,位於陶納路 (Towner Road)與實龍崗路 (Serangoon Road)交界處 的中央錫克廟,是新加坡最 大的錫克教廟宇。 (1950年代)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印度婦女 穿著傳統服飾的印度婦女。直至今日,傳統服飾依舊 是她們的日常裝扮。(1950年代)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大寶森節 大寶森節(Thaipusam)是印度教徒的遊行 活動,還願者袒胸露背,身上插滿銀針,或 掛著香爐,肩背針座(Kavadi),從位於實 龍崗路(Serangoon Road)的斯裡尼沙柏魯 馬興都廟(Sri Srinivasa Perumal Temple) ,赤腳步行到登路(Tank Road)的丹達烏他 帕尼興都廟(Sri Thendayuthapani Temple )。(1970年代)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1819年萊佛士爵士抵達新加坡,船上隨行隊伍中的印度士兵和工人,成了這片土地的第一批印度移民。在萊佛士的種族隔離政策下,這批大多來自南印度和斯里蘭卡的泰米爾人(Tamil),被安排居住在牛車水北部的珠烈甘榜區(Chulia Kampong);隨後因珠烈甘榜漸趨擁擠,許多泰米爾移民便移居至現今著名的小印度區,並與牛車水和甘榜格南同被列為新加坡三大歷史保留區。

然而,新加坡的印度裔並不全然是泰米爾人,泰米爾人約占新加坡印度裔社群的58%,其他印度裔的語言社群,則有馬拉雅拉姆人、泰盧固人、旁遮普人、信德人等。他們所組成的印度裔社群占了新加坡人口約9%,為新加坡第三大族群,超過一半的人口信仰印度教,並在兩個最受歡迎的節日──屠妖節(Diwali)和大寶森節(Thaipusam)──大肆慶祝舞蹈。其他少數印度人則是信仰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和佛教。

印度人的生活簡樸,但對傳統習俗和建築裝飾卻毫不馬虎。他們平時穿著印度傳統服飾,在色彩繽紛的小印度市場中購買辛香料和花環,每逢周二及周五,便至實龍崗路上的維拉瑪卡里亞曼興都廟(Sri Veeramakaliamman Temple)參拜;婚慶嫁娶時,也依照傳統的印度婚禮儀式,在裝飾華麗的印度教廟宇中,伴隨著聖歌和禱告舉行。如今,新加坡的印度文化已在當地深耕近二百年,他們不僅增加了新加坡社會的多樣性,也為當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帶來了不容小覷的影響。

大寶森節

大寶森節(Thaipusam)是印度教徒的遊行活動,還願者袒胸露背,身上插滿銀針,或掛著香爐,肩背針座(Kavadi),從位於實龍崗路(Serangoon Road)的斯裡尼沙柏魯馬興都廟(Sri Srinivasa Perumal Temple),赤腳步行到登路(Tank Road)的丹達烏他帕尼興都廟(Sri Thendayuthapani Temple)。(1970年代)



新加坡歷史畫冊(英文書)

徐宗懋圖文館於2020年推出新加坡歷史畫冊《Once Upon a Time in Singapore》,作為新加坡歷史影像的精選,也是累積20年新加坡歷史影像收藏的總結。原版照片來自新加坡國家檔案館,以及自英國購藏的英殖民時期蛋白照片、銀鹽紙基以及日本占領新加坡的新聞照片,總計約4000張照片中精選約200張,內容涵蓋英國殖民時代、日本占領期間,以及戰後新加坡人民從貧困走向富裕,進而成為城市建設典範的感人奮鬥歷程。最後,由徐宗懋圖文館的數位藝術師以精湛的工藝技術完全上色,完成此新加坡歷史影像作品中的顛峰之作。

畫冊尺寸30×30公分,255頁,彩色精美印刷,由新加坡前外交部長楊榮文先生親撰序文,同時亦由李顯龍總理簽名回贈工作團隊,肯定此書的珍貴價值。本畫冊訂價2800元,《人間福報》訂戶特惠價1500元。此購書服務非由《人間福報》經營,意者請聯繫以下信箱詢問shu4364@ms62.hinet.net。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