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農委會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近三年來已野放十五隻石虎回歸野外,其中包含五隻失親幼獸,也有三腳傷殘石虎訓練後順利回歸山林。救傷石虎要踏上回歸野外之路,要通過嚴格的「野放訓練評估」。
特生中心表示,野放評估分為五大準則:運動能力、躲藏能力、覓食能力、天敵辨識能力及對人有無親近反應。未能通過者,必須再等待下一梯次的訓練,一直未通過者,只好進入收容長照體系。特生中心說,野放後的動物,會以無線電追蹤或自動相機監測的方式,來了解牠們存活的狀況。
研究人員印象較深的特別個案,是去年一月有一隻中陷阱的公石虎被送來急救站,取名為「大三」,送來時已做完左前肩胛骨以下的截肢手術;只剩三隻腳的石虎按照慣例是會進入收容長照體系,但這是隻年輕亞成個體,傷口復原良好,急救站首次嘗試讓截肢石虎進行模擬野放訓練。
對截肢石虎最難的是攀爬樹木及跳躍能力訓練,在一次次的失敗後,「大三」克服欠缺左前肢的不利情況,完成攀爬樹木及捕抓獵物的訓練,最終通過野放評估。特生中心說,野放後的「大三」靠著三隻腳在地形崎嶇的山林移動,一晚就可走超過一公里,順利地在野外存活下來。
當初取名為「大三」,不止因為牠只有三隻腳,也有著牠恐怕無法順利「畢業」的含意;如今「大三」通過嚴格的野放訓練評估而畢業重生,為原被認為因為傷殘無法回歸野外的石虎開啟了返家的希望。
許多單位都在為野生動物努力,台北市立動物園長期參與林務局野生動物救傷收容計畫,去年共救傷四十六種、一百二十八隻動物。動物園提醒,遇到受傷的本土野生動物時,拍照打卡、伸手觸摸動物都是NG行為,可能使動物受到驚嚇而展開攻擊,民眾首要任務是確保自己的安全,再觀察動物狀況,倘若發現動物可能受傷或需要救援,可以手機直撥各縣市政府市民專線或動保處。
一隻拖著腳傷一跛一跛的小黑熊,前晚出現在台中市和平區谷關地區台電巷附近,各單位緊急派人上山搜尋救援,至昨晚仍未發現小熊。獸醫檢視民眾拍下的影片,研判小熊被車撞傷,後肢受傷嚴重,救援小組憂心近日寒流會讓小熊難以自癒,已架設誘捕籠嘗試誘捕。
東勢林管處表示,台灣黑熊的母熊通常會在幼熊附近不遠處活動,民眾發現受傷小熊應記錄地點後立即通報東勢林管處(○四)二一一五○八五五或台中市一九九九專線,注意自身安全,切勿群聚圍觀、自行追捕。